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記一忘二三

文 文 文

廖朝骥:潘君莪女士

当一个人追溯先人的痕迹,除了是怀旧也有寻找认同的意味。陈琬莹女士在西报服务多年,来自一个显赫的家族。她的祖父陈同福是陈嘉庚的商业伙伴,协助陈嘉庚管理工厂。她自小就看到祖母潘君莪在闲暇时总是手不释卷,在桌子面前写作。她当时年纪太小,无法明白一位女性在大家庭中的挣扎与自处的难处。

 陈琬莹接受的是英文教育,无法阅读中文,最近因为整理在怡保的老房子,仿佛发现出土文物般,找到了不少潘君莪发表在报刊文章的剪报。祖父还用硬纸皮装钉,封面以毛笔字写上文章标题。陈琬莹的两个男孩也已成年,为了让他们理解先人的过去,她决定带儿子到厦门集美去寻根,另外作为家族的记忆,她近期也将整理祖母的文章及相片,打算双语出版。

 我是因为一位报界的朋友介绍,请我借助现代书报资料库的便利,协助寻找潘女士早年在旧报纸及过刊发表过的文章,认识了陈琬莹。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潘君莪上过私塾和几年新式学校,虽然没有完成高中学业。她嫁给了陈同福,丈夫在工余时间,也是热爱阅读,不但多买新书杂志回家,还为潘君莪规划自修时间表,家里的图书馆成了作家养成之地。

女性生命史

 婚后第六年,他们的其中一位小孩,患上白喉症不幸逝世。潘君莪“想起他临终的惨状,一阵碎肝裂胆的怆痛之余,顺手执起笔来在一本簿子上写了些文字纪念他。不知不觉竟写上了二三千字,说也奇怪,写了之后,胸中似乎轻松了许多……”这篇《纪念可爱的明若》于1933年11月29日起在《南洋商报》,全文分六期登出。从此潘君莪就走上了写作之路。

 潘君莪女士的文章得以重新发现并出版,除了是作为家族的一项缅怀纪念,对马来西亚社会也有深远的意义。在新马近现代史的长流中,女性的声音常被忽视且被遗忘。


 潘女士作为土生土长的第一代马来(西)亚华人,大半生都在相夫教子柴米油盐、杯碗匙叉洗涤中度过。但是潘女士把对自己生命的思考、生活遭遇的反省,都写成文字发表在报刊。这些文章高度自省,反映了一位女性对战乱、建国、个人家庭及社会变化的反思,除了具有历史价值之外,也是我们研究马来西亚女性生命史的一个重要案例。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記一忘二三

相关文章

廖朝骥:在中学的疫情中“活着”

廖朝骥:百代新闻中的东姑与永平

廖朝骥:紧急法令时期的永平新村影像

廖朝骥:抬头一看一片夏日樱花海

廖朝骥:马铃薯萝卜焖白鸡

廖朝骥:发酸的男人温柔–火腩焖豆腐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