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熟悉而陌生 盼找回比南利电影里的和谐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题故事】熟悉而陌生 盼找回比南利电影里的和谐

    走入甘榜峇鲁:透过画家写生作品,我们看到三、四十年前甘榜峇鲁纯朴平静的马来村落生活,一切仿佛如昨日,但已经是回不去的过去,而未来又将是怎样的面貌呢?地方导览从不同视角回顾历史,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陈玉庚(前)与曾慧玲(后右)合作,成功举办5场“斋戒月,走甘榜峇鲁”导览活动。
    陈玉庚(前)与曾慧玲(后右)合作,成功举办5场“斋戒月,走甘榜峇鲁”导览活动。
    陈香凝因为参与了走街导览活动,终于走进首都吉隆坡最后一个马来甘榜。

    陈香凝因为参与了走街导览活动,终于走进首都吉隆坡最后一个马来甘榜。“谢谢导览员的用心安排,我们得以走进清真寺,深入了解斋戒的意义,并且跟穆斯林朋友一起开斋。还有机会在祈祷时间,观看整个祈祷仪式,实属难能可贵。”

    “导览员说,清真寺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建筑。其实这个说法也可以放在吉隆坡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或许每天都会经过或看到城里的历史古迹,却不知道它为什么而存在,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烧毁的传统马来高脚屋, 当年是怎样的芳华?下为杨六南画作。

    “这是一堂引发深思的导览课。这座城市的精神是什么?马来文化的精神又是什么?这也是我心里最熟悉的陌生课题。”


    因政治变得敏感

    另一位导览团成员分享,本来有点担心一群华人出现会否引起当地人特别注意,进入清真寺时小心翼翼,怕头巾松脱而露出头发冒犯别人,后来觉得是自己反应过敏,恰恰“敏感”二字反映了当下马来西亚族群的关系。

    她在华人圈子长大,鲜少接触友族,从华小升独中,大学念中文系,出社会后在中文背景的公司工作,直到最近转换工作,才进入三大种族共事的环境。“我才发现不少友族其实思想开放,交流没有隔阂,原来除了我们以外,有一群人一直相处融洽,是自己没有踏出去看见那一面。我父母那一代,生活在60、70年代的马来西亚人,都能轻松和友族做朋友玩在一起,就像比南利(P.Ramlee)电影里的画面,为什么现在反而不能呢?”她觉得,其实是政治让种族关系变得很敏感,因此大家应该积极推广文化,加深各族间的交流。

    杂乱无章、非法建造的木屋,在画家笔下呈现另一种美。(杨六南画作)

    跨界游览破除种族隔阂

    “从不同面向、不同视角出发,也许你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希望大家来参加这样的导览,打开视野。”这是走街(Kaki Jelajah Warisan)举办“斋戒月,走甘榜峇鲁”导览活动的原意,5团活动场场满人,近百人参加,说明公众对甘榜峇鲁的好奇。

    513历史记忆令华人对甘榜峇鲁心存避忌,但走进来后发现这里跟其他村落没什么不同,也面对基本设施欠佳、居住环境不理想、原居民流失、外劳入侵及城巿发展征地问题。走街导览员曾慧玲希望大家一起思考,城巿发展除了建更多高楼以外还有什么,在必然的城巿变化中是否能保留一些东西?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导览员陈玉庚5年前开始带外国游客走入甘榜峇鲁。她有感很多地方连大马人都不会主动去探索,于是与陈建华组织Muhibah导览团,带人进入其他族群生活空间和宗教场所,深入认识友族文化。

    “我发现华人亲和力和接纳度很高,很多人愿意跨出一步去认识其他族群文化,只是可能平常不太有机会。其实马来西亚人都很友善,生活里接触友族时,一个笑容,一句简单问候,就可以破冰聊天。在别人的地方入乡随俗,互相尊重包容,这本来就是大马多元族群和睦相处的精神。”

    她与友族交流愉快,也很欣赏马来同胞佳节会去扫墓,开放门户欢迎宾客等习俗,“其实生活里种族之间并没有那么敏感,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心里顾忌太多。”

    她曾与资深导览李成金带马来学生走入加影华人社区,参观药材店、宗祠古迹,体验剪纸、挥毫,反应很好。未来她希望带更多友族走入茨厂街,认识华人文化,唯有亲身体验,拉近距离,才有机会破除心中隔阂。

    画家杨六南从1980年代就读吉隆坡美术学院起,就常到甘榜峇鲁写生。
    画家杨六南从1980年代就读吉隆坡美术学院起,就常到甘榜峇鲁写生。
    甘榜峇鲁外围的木屋区已在90年代拆除,改建成今天的Quill City Mall,从前景像已消失无踪。
    甘榜峇鲁外围的木屋区已在90年代拆除,改建成今天的Quill City Mall,从前景像已消失无踪。

    发展是好事唯文化须保留

    虽然无法抵抗时代变迁,阻挡不了发展列车,但我们可以用文字、图画、照片、口述历史或走读的方式,记载这个城巿曾有过的面貌,为未来的人们留下珍贵纪录。

    画家杨六南于1980年从芙蓉来到首都,就读吉隆坡美术学院,学院前面就是甘榜峇鲁木屋区,也是学生们的写生天堂。

    他回忆,过去甘榜峇鲁木屋区住着本地人和外劳,卫生环境欠佳,不过治安良好,氛围平静。甘榜生活气息浓厚的景色、传统马来高脚屋、杂乱无章的非法木屋,对美术学生来说都是丰富的写生题材。

    他画了许多水彩作品,一些保留到今天,重看让人无限怀念,画中的杂货店、拿督公、水井、木搭的户外厕所……这一切现在都消失了。“我记得当时木屋区里有华人杂货店,还有一间马来人经营的P.Ramlee戏院,非常热闹,记得还曾去看过电影。”

    毕业后他留校当老师,也常带学生到甘榜峇鲁写生,一直到吉隆坡美术学院成为历史,二十多年来目睹甘榜峇鲁与周边地区迅速变化。“随着时代变迁,巿中心木屋区消失,被高楼大厦取代,是无可避免的事。”他觉得发展是好事,但是否同时能够保留有价值的文化很重要。“无论怎么发展都好,人文素质很重要,希望能够将传统马来老房子保存下来,至少能展示给下一代,看先辈们早期的生活文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