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宋明家

科學伊甸園

文 文 文

宋明家:伊斯兰化的公立教育

学几个爪夷文或爪夷书法,当然很好,我也想学,也希望孩子们能学。

 我尊重和接受部长们、和大部分马来朋友的意愿,几个小小的爪夷文,不会改变我的信仰。

 我相信教育部长强调的“学习/鉴赏爪夷书法不会伊斯兰化”,也相信这不是什么“让华校变质”的阴谋。

 真的,华社不需要反应那么激动,激动到要拉横幅、丢鸡蛋。

 但政府过去40年来的一贯政策,却一直在告诉非穆斯林群体:马来西亚的公立教育,就是要持续加强伊斯兰化。


 笔者80年代的国民小学、中学、到公立大学的时代,许多课程已经开始注入伊斯兰价值观和内容。

 结果,相比70年代的马来族群,新生代的马来族群(包括现在的部长们),更加注重宗教,同时愈趋崇拜阿拉伯文化,在饮食、服装、文化、思想上越来越阿拉伯化。

 为公立教育体系(尤其是国小和国中)注入更多伊斯兰元素,是今朝、前朝政府都认同的做法,也是获得大部分马来社会赞赏和支持的政策,这是未来数十年内不会改变的事实;这一点事实,非穆斯林社群都必须尊重和接受。

国家领袖应担忧

 土著团结党最高理事莱士雅丁吁请马来社会“要伊斯兰化”,但“不要阿拉伯化”(2019年8月4日媒体报道),是“教育伊斯兰化”课题外的另一注脚。

 这么多年来,许多华裔家长避免把孩子送去国小就读,伊斯兰化的课堂,正是家长所担忧的、其中一个无可否认的原因。

 华社的担心和激动,不是无的放矢。

 2015年8月,独立中心(Merdeka Centre)民调有关“马来西亚身分认同”,得到以下结果:

 1.约60%马来人认为“我先是穆斯林,才是马来西亚人”(该中心2006年民调数据是54%);华印裔则分别只有3%和16%以宗教为第一认同。

 2.只有27%马来人把“马来西亚人认同”列在“族裔认同”之前;58%华裔和63%印裔这么认为。

 3.整体而言,44%国人以马来西亚国家认同为优先(2006年则是42%国人把“族裔认同”列在“马来西亚人认同”之前)。

 2011年8月,独立中心报告《Public Confidence in State of Ethnic Relations Decline》提供这些数据:

 1.44%国人认为国民团结“很表面”(superficial),比2006年的29%多了15%。

 2.只有66%人感觉族群间关系良好,相较2006年的78%下滑12%。

 对于这些数据,有良心、有远见、有担当的国家领袖真的应该感到担忧:

 为什么独立62年了,却只有少过一半的国人以“马来西亚国家认同”为优先?

 为什么绝大部分上国小和国中的马来人“国家身分”,越来越不比“宗教身分”和“族裔认同”重要?

 为什么大部分上华小、华中/私立中学的华裔“国家身分认同率”,反而比马来人更高?

 国小和国中教育,到底教育了我们马来孩子们,什么样的国家观和世界观?

理由太过牵强

 为什么国小和国中学校教育,培养不出以马来西亚为优先、为向心力的国民,反而是逐步朝向“培养以宗教为向心力”的广大民众?

 笔者明白有关“马来西亚身份认同”民调不是“爱国测验”,也清楚穆斯林朋友的“爱国”和“强化宗教特质”可以并存,但超过一半民众日趋宗教化的形势,对多元种族和文化的马来西亚而言,是个极大隐忧:当执政机构时时以遵从教义为由,而趋向以神学诠释治国方式、合理化政治议程时,国家就会离多元理念、世界发展轨道越来越远。

 从个人层面来看,注重宗教情操和道德培养(不是外在宗教仪式),对社区乃至国家和谐大有助益;但以整体国家多元化社群角度思考,若大部分民众以某单一宗教认同为优先,而不认为“国家认同”比它重要,而且此现象日愈加剧,国家前景和国民团结就真令人堪忧。

 这些年里,宗教敏感事件频仍发生,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社群,都各有挑衅、批评、侮辱双方宗教、甚至侵犯某方权益的许多个案。

 爪夷书法课题上,除了显示希盟政府继续贯彻国阵“伊斯兰化公立教育”的隐议程外,政府给于的理由都太过牵强。

 在情在理,这些理由都无法服众,只会让公立教育变得更不知所谓。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宋明家

科學伊甸園

相关文章

宋明家:从打包饭盒到食物––我们都在吃塑料!

会员文|宋明家:病毒偷了油,错打了疫苗头

宋明家:“老有所养”抑或“老有所依”?

宋明家:马大学生着装指南–教授怎么看?

会员文|宋明家:摒除“部落本能”,国家才有希望

会员文|宋明家:为什么应该鼓励读纸本报纸?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