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字游自在

清明掃墓

文 文 文

【主题故事.绿色清明】思念,焚烧不尽 寄语筝情随风扬

年年清明,年年有哀思。对于这个日子,人们怀抱许多复杂的心情,拜祭的形式虽各不相同,但都寄托了对故人的哀思,对文化的延续。

许琪佳(左起)、许琪宁、赵雪曼、许琪怡。
许琪佳(左起)、许琪宁、赵雪曼、许琪怡。
手工摺成的纸莲花。
手工摺成的纸莲花。

 

折朵纸莲 念亲恩

 

“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可是有些年轻人不重视清明节,甚至不去拜祭,这是很可惜的,因为清明节是孝道的表现,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

谈及“网上拜祭”,许琪佳说,这种看着电脑拜的做法很奇怪,如果条件允许,她一定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

“我也理解有的人在国外工作、念书,无法亲自拜祭。像我之前在国外读书,爸妈扫墓时和我视讯,我就在手机里头拜祭祖先。”

身为家里三姐妹中的长女,她希望往后出嫁后,能在清明节继续拜祭父亲:“我们家庭比较开明,像姑姑、阿姨都有来拜祭祖先。每一年清明节,我们都会拜爸爸、妈妈两家族的祖先。”

她的小妹许琪宁用了一个晚上,把纸钱摺成一朵纸莲花送父亲。“以前奶奶尚在的时候,清明拜祭时会烧纸钱;奶奶逝世后,我们减量焚烧,用心祈祷比较有诚意。”

她说,父亲在世时就不鼓励焚烧纸钱,因此她摺纸莲花,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同时,她亦写下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张贴在骨灰塔里的布告栏上,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父亲的感恩。

溫繡予

黃國華(前左)和家人準備多樣食物,拜祭逝去的親人。

 

第一次 准备祭品

 

黄国华的母亲往生不到一年,属于新坟,根据传统新坟要提早拜祭,而过往,他都在最靠近清明节的周末拜祭。

“我是广东人,广东人扫墓一定会带烧肉、鸡、包点、粽子、甘蔗等。另外,爸爸生前喜欢看电视,所以特别买了纸扎电视烧给他。”

为了拜祭,黄国华太太温绣予一大早就得准备拜祭食物。“过去都是家婆准备拜祭品,今年是我第一次负责,虽然有大姑、小姑分工合作,但还是会紧张,担心做不好。为策安全,我照着家婆的方式做,应该没有大问题。”

黃秀霞

黃秀娟

 

小时扫墓 如野餐

 

“清明扫墓要按照辈分顺序,比如上香,先是儿子、孙子,接下来才是外嫁的女儿。弟弟是一家之主,他手执三炷香,代表其他没能出席的亲人,而我们各执一炷香。”

黄秀霞透露,这是家中长辈的拜祭仪式,这里面可能有其意义存在,因此,她们不敢随便做出变动或简化:“很多文化其实就在仪式里传递。”

黄秀娟则对清明节体会尤深,特别是童年时:“记得小时候扫墓就像野餐一样,长辈会带很多食物去拜祭。印象中妈妈叫弟弟一定要买甘蔗,吃了之后把甘蔗渣丢在后土上,好像是说吃甘蔗从头吃到尾,寓意做任何事情都有头有尾。不过,现在的小孩都是喝甘蔗水,很少会咬甘蔗吃。像我的侄儿一开始很好奇咬来吃,咬几口就不想要了。”

她说,一般外嫁的女儿很少会回娘家拜祭祖先,所幸她的叔叔、弟弟们开明,因此她能和姐妹们在这重要的日子,表达自己的孝心。“明年若有时间,我还会过来拜祭爸妈。”

黃芷瑩(前)和黃芷恩(后),寫下對祖先的感謝。
黃芷瑩(前)和黃芷恩(后),寫下對祖先的感謝。

 

家族约定 难得聚会

 

在新加坡当空姐的黄芷莹,刚好家族约定的清明扫墓之日是她的休假,因此能够回乡亲自拜祭祖先。她说,先人在“享用”食物的同时,大家都会围着聊天:“完全像是聚会的感觉。”

过去,她和家人需往墓地和骨灰塔两个地方拜祭,因此早上六点就要抵达义山。“因为车子不能停靠墓地,大家拿着手电筒照路,手里还提着大袋小袋拜祭品,虽然辛苦,但却是特别的体验。”

她的妹妹黄芷恩为了今年的清明节,特别设计了一款T恤当家庭服。对她而言,清明节就是另外一种“家庭聚会”,没有文化负担。

“我略懂一些拜祭仪式,都是听长辈说的,比如请先人享用食物时,每一种拜祭食物要摆动几下。凡是要使用筷子的食物,也要把筷子插立在食物中,表示是给先人吃的。”

吳懋祺(前右)和家人拜祭父親。
吳懋祺(前右)和家人拜祭父親。

 

毕竟是传统 多少烧一点

 

吴懋祺(35岁)认为,华人重视血亲关系,一些人在清明拜祭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关怀方式,而藉物质来表现。因此,屋子、车子、电视机、手机等五花八门的纸扎祭品,应有尽有,不少人争相采办。

“这并没有好或不好,如果现在流行的纸扎品是适合往生者习惯爱好的,买来焚烧,希望对方在另一个世界也享受俗世之乐,这是无可厚非的事。”

不过,他拒绝华而不实的祭祀,比如跟随流行让传统习俗“变味”,或是觉得简单祭祀有失面子,进而形成攀比之风。

“我关注环保,所以纸扎品的量比之前减少很多,而且买过的纸扎品不会重复再买,比如之前烧过纸扎汽车给父亲,所以今年另外准备新衣、新鞋、电视机、DVD机等,都是之前没烧过给他的。”

他笑说不能接受“零焚烧”,因为从有记忆以来,焚烧拜祭品就是清明节的祭祀方式:“多少还是要烧一点,这才能呈现华人传统清明节的特色。”

除了纸扎品,他也带鸡饭、水果拜祭父亲。“我是海南人,海南人扫墓一定要准备鸡饭,刚好父亲也爱吃鸡饭,所以一早就在鸡饭档等待开档,买了就直接到义山拜祭。”

他说,父亲尚在世时,亲友会相约一起拜祭祖先,是家族团聚的日子:“父亲走了之后,清明节是表达孝心的日子,一年至少拜祭一两次。有时候睹物思人,想念父亲,也会过来看他。”

郭運桂

 

祭兄长 心诚最重要

 

“我是来拜祭哥哥,他没有结婚,只有我这一位弟弟,如果拜祭品太少的话,我心里过不去。”郭运桂不是迷信,只是通过祭祀这一种形式,他才觉得心里释怀。

“我带他喜欢吃的烧肉、猪头皮等,还有一辆纸扎摩哆。他生前喜欢骑摩哆到处走来走去,希望他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来去自如。”

“我们家族的长辈很早就逝世,所以不很清楚拜祭的习俗,有时候会询问纸扎店的人要怎么拜,但是我相信诚心最重要。”

戴秀麗

 

免浪费 食物不备多

 

和其他人一样,戴秀丽带着香烛、食物、水果来拜祭亲人。“以前我都会自己煮白斩鸡拜祭,但后来发现食物会随着炎热天气而走味,所以后来就看情况,有时自己煮,有时在外购买。”

拜祭之后,她和家人会现场吃一些,吃不完的食物多数遗留在现场,并没有带回家。

“家里有长辈,担心把拜祭过的食品带回家,会相冲到老人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避免浪费,一般我不准备太多食物。”

林錦順
林錦順

 

不拘泥形式 纯粹思念

 

接受英文教育的林锦顺透露,他对中华文化一知半解,很多时候是听说过,然后照着做。

“我觉得祭祀不必太拘泥于形式,最重要是诚心,寄托一种很纯粹的思念。”

除了清明节,逢农历新年、中秋节等重大日子,他也会和家人一起拜祭父母亲。“我不担心沾晦气,自己的父母、祖先有什么避忌?而且住在吉隆坡,驾车就能到。我妈妈生前坐轮椅都来拜祭了,我们能走动的,怎能不来?”

Ann Lee
Ann Lee
Ann Lee外甥設計的手工紙紮品。
Ann Lee外甥設計的手工紙紮品。

 

创意纸扎 焚给先人

 

Ann Lee和丈夫来拜祭家公、家婆,带来的全是两老生前喜欢的食物,猪脚、甘煎虾、阿杂菜(acar)、烧肉,以及可口可乐和白咖啡。

“我家婆很爱喝可口可乐和白咖啡,当时她八十多岁了,在饮食上还是肆无忌惮,没有忌口,我们都自叹不如,哈!”

Ann Lee不甚了解清明节习俗,但是她认为通过习俗缅怀先人、追思过去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以她看重祭祀形式。

“虽然说祭祀里会有一些弊端,比如说焚烧污染环境,形式可能不文明,但它确实能表达我们后辈的心意。”

“比如,我的外甥每年都会用纸钱摺成各种创意手工纸扎品,这也是和先人的一种分享。坦白说,如果不焚烧,我觉得怪怪的,好像丢掉传统一样。”

报导:叶凤玲 摄影:潘嘉威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字游自在

清明掃墓

相关文章

字游自在|流浪者的告白 江前荣用破铜烂铁写日记

字游自在|不当律师当搞笑主持人 电影人林忠彪 在巨人身边变变变

字游自在|动力铁汉兄弟情 镇守友情继续转动火车

字游自在|给三千多书造个家 书画家郭温和有座“黄金屋”

会员文:字游自在|音乐天才蜕变鬼才路上 钢琴家KJ黄家正难忘大马味道

字游自在|中国爆红琴社社长朱里钺 天真是一种选择 自得其乐走古风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