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記一忘二三

廖朝骥

文 文 文

廖朝骥:来不及告别

同事的父亲在家突然逝世,当时他在外地出差。爸爸曾对同事说,当年祖母过世,他很遗憾,不在她身边。同事许诺“等你百年归老时,我一定侍奉在旁”,他食言了。来不及告别已是永别。

 我已到了减法人生的阶段。我少年老成,常陷忧患,对生命中的遗憾、忧伤及残缺,这些被大家视为“负能量”的人事,感同身受甚深。在这个视燥郁、忧郁、偏执为个人性格的常态,我算是积极应对的。郭强生的告别三书《何不认真来悲伤》(2015)、《我将前往的远方》(2017)、《来不及美好》(2018),是我最近摆在床边的书。

 郭强生是已经出柜的同志,目前单身。他在美国读博士学位时,男友自杀,他陷入忧郁症接受治疗。他近中年遭遇父亲失智、丧母、不亲近的哥哥骤然去世,这些变故让他借文字抒发,在报章专栏上发表散文,篇篇哀而不伤,留下多段自省洗练的句子。我阅读书写生命无常的作品,其实在练习应对。有些人看见湖面结冰而兴奋得赶快学滑冰,我则是那个去练习冬泳的人,因为突然冰裂,人将掉进寒冷的湖水中。

 中文以“哀伤”、“哀痛”或“忧伤”来翻译grief。这个词不好翻译,因为它有“一种在哀伤里难以自拔的忧郁”。许多人陷进去后,一直不肯放手,佛洛伊德认为这类的偏执是病态的。朱迪丝.芭特勒却认为“沉浸在失去中才会让我们重新建构自己是谁”。郭强生似有所悟,问“grief为了伤逝,何尝不是对生命真相的另种直视?”


 中学读余秋雨形容中年人是处在“双向的疏离和慰抚”的状态。我们一边慰抚年老者,一边规劝青年们,这使得我们“变得亲切和有力”,一团和气,圆融。然而,我们却又处在“告别天真岁月的伤感”及“暮岁将至的预感”的疏离中,感到“烦心和惆怅”。

 告别的场合总让我们悔恨时间太恨,来不及说上两句、喝口茶、吃顿饭,彼此就错开了。直视这些茫然失落的情绪,反刍,我们将更坦然的调整自己。人生一定有太多的来不及,郭强生“才不惜懂得有所取舍,不能肖想一网打尽”。这是我注解减法人生的定义。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記一忘二三

廖朝骥

相关文章

廖朝骥:不要念错泰式打抛饭

廖朝骥:肥肠让我牵肠挂肚

廖朝骥:爆浆Ondeh-ondeh人人爱

廖朝骥:瓦煲生焗金目鲈

廖朝骥:贪吃街尝蚝煎

廖朝骥:你吃过狗仔鸭吗?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