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瑶:治水,交给大自然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高佩瑶:治水,交给大自然

    水灾问题是老生常谈,可是谈了又谈,大雨一来还是淹,雨季来临还是慌,官爷们灾后治水决心一再宣示,雪州政府在上周隆雪闪电大水灾后也下达诏书展开33区治水大工程,但水神似乎还是不给面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这个“雨淹治─雨淹治”恶性循环,若施法不当,未来肯定更没完没了。就像联合国环境署早就警示的,在气候变迁及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下,极端气候带来的自然灾难势必成为常态。

    根据统计,2001年至2018年间,亚洲就发生了2206宗水灾、旱灾、雷暴雨及土崩等与水有关的严重灾难,水灾占了1158宗,马来西亚就在其中。

    远的不说,单就今年,我国就发生了至少15宗大小水灾,急骤暴雨带来的雨水即快且多是原因之一,城市建筑高度密集及吸排水的自然循环机制被破坏才是根本。而政府采取的治水手段不离扩大沟渠及河道、挖深河床、河岸筑堤等灰色基础建设,显然水神不买账。

    不能硬碰硬

    传说大禹治水时,就深明挖渠道疏导水流的要诀。但在今日极端气候下不断加剧的雨量与速度,钢硬的洋灰墙和沟渠根本难以负荷。国际社会早于20余年前就意识到加强灰色基建的传统治水工程无效,提出自然治水模式,即重建或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式,加强城市吸收、储存和引流水份的能力和韧性,而不是与排山倒海的大水硬碰硬。


    自然治水法又称绿/蓝色基础建设法,原理很简单,即回归自然,将水交给自然处理。所以在城市中的沿河两岸保留河域平原、湿地及泥炭地,增加防洪池,种植树木,利用生物改善土壤吸水力,用透水铺面取代柏油和洋灰地面,以及建绿色屋顶等等,让大雨来时能在流入河流之前先经过重重自然海绵的吸收和储存,而不是一股脑儿全往河里冲。

    苏格兰是最早推动自然治水法的国家之一。在一些长期面对水灾困扰的沿河地区,他们不筑堤也不建沟,却修复及保护河流两岸的洪泛平原和河域栖地、重植森林,并加强防洪池的储水系统,成效明显。

    优化环境质量

    中国长江泛滥的惊天动地震慑全球,这几年来的治水方法也改弦易辙,包括修复448平方公里湿地,可储存2亿8500万立方米洪水;又将方圆350公里内的8个湖泊网络连结起来,再把人造湖及沼泽地划为自然保留区、加强长江流域平原及湖泊生物多样性与储水能力,不但有效疏缓洪水,听说也增加了20%至30%渔产。

    成功例子很多,解决了水灾问题不说,自然治水耗费的成本也比灰基建工程要少很多。而且,城市包围在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孕育生物多样性,平衡生命支持系统,也优化居住的环境质量。

    如此好的机制,又何须大兴土木,生灵涂炭呢。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