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佩瑶:发展自己的在地防疫策略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高佩瑶:发展自己的在地防疫策略

    在朝向永续发展的道路上,有一句响当当的口号:全球思考,在地行动!指拟定任何政策时,视野要放诸全球,行动要回归地方,衔接本土地气。放到这次的防疫策略上,感受特别深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自今年1月第一例确诊以来,转眼快满一年,但我国疫情仍起起伏伏。眼见第二波只花了两个多月就完胜收伏,证明抗疫策略奏效,第三波理应如鱼得水,但吉打爆发后,沙巴紧随而来,几个月压制不下,巴生谷又一发不可收拾。同一套抗疫策略,成效却此一时彼一时,让人不禁怀疑:疫情已经守不住!

    这话说得不假。第二波疫情的防控,靠的是停顿经济的险招,强迫社会活动关机,才能将疫情控制在医疗资源可承担范围内,那时单日确诊至多才200多宗,还让我国成为当时抗疫的模范国家之一。

    言犹在耳,第三波疫情不仅让我们破了功,更将我国医疗体系的脆弱曝露无余,尤其是再不能用3000万人饭碗陪葬来抗疫时。这套由世卫制定的防疫标准作业流程着重辨识、追踪、隔离等防堵措施。但要达到滴水不漏的防堵,考验的是医疗口袋有多深,以及社会结构、经济能力及文化落差等因素的千丝万缕。

    资源富足兼集权文化如中国,得以不顾一切强制防堵;崇尚民主如欧美,用先进医疗科技赌自由开放;亚洲四小龙动用完善的数码追踪系统、庞大的医疗资源大规模筛检。没钱没人又没有条件不工作的国家,就只能顺其自然。我国正好卡在中间,医疗资源可以负荷的范围有限,而这情势,眼看就快来到临界点。


    杀出一条血路

    然后不禁疑惑:当各国条件不同、资源悬殊、社会文化又完全不一样时,这套放诸四海皆准的防疫策略,真的管用吗?第三波、第四波……疫情连环爆,是时候重新思考标准化作业流程的可行性了。

    抗疫,也需要“全球思考,在地行动”。疫情因全球化而起,也因全球化而资源整合,携手抗疫。在全球合作的既定框架下,抗疫成败往往取决于周详的国家资源分配策略,以及细腻的地方社经文化衔接和融入。也就是,度量自己有多少斤两,再适时适地的使用到对的地方。

    比如印度,就有学者开始反思现代防疫科学的适用性,而研究圣雄甘地的思想──面对疫情,甘地会怎么做?甘地会身体力行,身入险境抗疫;甘地会回到地方,观察入微改变现状,不盲从全球潮流;甘地会团结社会、连结邻里、关照弱势……

    我国的在地精神又是什么?与其追着疫情气吁喘喘,不如放下姿态,重新省视我们的地方特色与资源,或许还能杀出一条血路。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