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民洤:科学家携手发现更多微生物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蓝民洤:科学家携手发现更多微生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上个星期的专栏里,我们谈到对比基因组里几千个基因的不同与排序法,如此一来,才能让科学家更能了解细菌品种之间的差别。一般而言,相近属性的细菌,如果它们基因组之间的差别度大于4~5%或以上,加上表象与化学分类上的特征差异为辅助,就可列为新的细菌品种,并为此命名。

    由此可见,细菌的身分认证,可比人类复杂多了,需要经历一层层把关才能被取名。不过却也清晰多了,因为对每只细菌基因组都了解透彻,不像我们人类,就算了解人类本身的基因组也没办法掌握人心。这些新命名的细菌品种,都有国际组织(注1)审查并有拥有所谓证书,为新细菌品种贴上认证标签,列明在数据库里(注2)。

    这种靠著器皿上培养细菌的传统做法,耗时耗精神,并存在盲点。这种方式必须把一只只菌落培养出来,重复以上所说的过程,才能逐步发现与验证出新品种的归属。而且不是每一种细菌能培养在器皿上的。

    由于培养过程中所给予的养分,未必适用于还没被发掘的新细菌品种(就像没有一种食物是所有人都喜欢的道理一样,各花入各眼),加上培养环境可能让一些细菌不适应,或培养条件较为复杂而非设计中的单一,所以大多数还未被发掘的微生物是还没被“看见”的。


    运用新科技发掘宝藏微生物

    幸好,也因生物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跳过传统培养在器皿里的方式,直接从环境的样本中提取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透过下一代基因测序和生物资讯学的分析,一次过掌握一个样本里所有微生物基因组的资料。换一个说法就是,同时间,比起得知一个新品种,你可能得知一个群体的微生物基因组信息。这方式不但省时,也能避免人为疏失,更直接拔高了生物分类学的素质。

    近几年的期刊与文献,也涌现了这种研究趋势,像是打开了多个自然界的潘多拉盒子,短时间内发现了新的微生物分类,除了新品种,还有新的门、纲、目、科、属的分类。这样的进展,像是透过选秀节目寻获了宝藏姐姐、宝藏歌手,生物分类学家透过新科技寻获了宝藏微生物。而这种不依赖培养的方式,唯一的缺点在于,我们需要非常精密的生物资讯分析,但是透过一次次的电脑科学家与生物科技专家的碰撞与磨合,相信解决这问题并不难。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验证新微生物品种并为其命名的SOP即将迎来新的转变。

    身为人类的我们,一出世,就被取了名字,就带著报生纸和身分证的基本资料,以这些资料为基底,然后建立思维、性格等,进而了解自己并成长,奉献于社会。但是,在微生物界,它们本是地球的住客,我们却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当确认它们存在后,名字却是最后下结论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的起步。

    或许,我们不该去纠结于发觉的方法好坏,或是比较各种生物的得失,或许,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这些新微生物,并好好保育它们。拥有丰富天然资源的大马,除了加紧步伐跟上生物科技的最新脚步,也希望有关当局能够珍惜天然资源,多去发觉这位尚未可知的新微生物,善用它们来帮助本国的经济,消除只看见近利的短见。

    愿:珍惜那些看不见的远见。

    注1: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http://www.the-icsp.org/
    注2: 列明现有并已认证的微生物品种网站: https://lpsn.dsmz.de/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