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史光宏:教知识还是学技能?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郭史光宏:教知识还是学技能?

    “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资料获取意义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种书面文字资料的实作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策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更重要。”——台湾前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动物大迁徙有感》是小学六年级华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通过叙述非洲大草原上角马群迁徙时面对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论证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性。同事上完这一课,眉头深锁,说课文太难。

    我很好奇,于是追问:难在哪里?同事说,学生读了课文,对角马大迁徙还是一知半解。我继续问:那你怎么做?同事说,幸好在优管找到一部相关纪录片,学生观赏后总算加深了对角马大迁徙的理解。同事翻了翻课本,接着说,往后多篇课文都涉及学生不熟悉的内容,看来要多搜罗网上视频来辅助教学了。

    毋庸置疑,同事是用心的。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向指向何方?学习的重点又是什么?是认识角马这种动物吗?是了解角马大迁徙的各种细节吗?还是灌输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的价值观?显然都不是。这并非科学课,也不是道德课。这是华文课,是语文课。

    既然是语文课,自然离不开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的培养。正如中国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换句话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是手段,语文技能的培养才是目的。放到《动物大迁徙有感》的教学上来看,那就不能以掌握课文的知识内容为重点,而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结构和形式,思考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优缺。


    具体怎么操作?第一步,带出“动物大迁徙”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列出从中知道的有关角马大迁徙的事。第二步,引导学生根据所列内容,发现串起这些内容的线索,也就是文章的叙述逻辑。第三步,邀请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课文想传达的意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第四步,组织学生判断“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在课文中是否得到准确体现,也就是从说理文章的角度来看课文所举例子是否贴切论证了中心思想。

    这四步环环相扣而循序渐进,先从提取信息到整体感知,再从推断解释到评价鉴赏,将阅读与思考的层次一点一点往上推。其中第四步挑战性最大,有必要引入另一篇相同类型的说理文章来辅助教学。我选了中国作家冯骥才的《这就是公德》,让学生发现文章想说的道理和所举的例子,探讨道理和例子之间的联系。接着,再让学生按同样思路去检验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优缺。

    整个过程,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发现其叙述脉络,再一步步走出课文,看见其不足之处。学生开始思考,原来文章是讲究脉络和逻辑的,原来语言表达是有高下之分的。所谓“阅读力”,不正是这样一种“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批判鉴赏能力吗?所谓“语文学习”,不正是这样一种玩味语言形式同时建构生命认知的过程吗?

    当然,我最后也推荐了那部有关角马大迁徙的纪录片,邀请感兴趣的学生在家观赏。积累多一些知识自然是好的,但还得理清各个学科的本质特征和教学重点。唯有如此,才不会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