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文:学习现场◢从台湾看马华文学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会员文:学习现场◢从台湾看马华文学

    在还没踏足以前,雪州万挠赋予了他属于自己的“马来西亚经验”,也是他在十七岁以前一直宣称自己拥有着马来西亚的合法性条件。但在离开了曾经最熟悉的地方后,表示自己在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类型的文献、文本或文学作品,让他以更广泛的视角看到了马来西亚更多层面,也是一种重新审视自己故土的方式……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目前从事自媒体工作,主要在知名Youtuber的工作室中负责策划节目内容、撰写节目脚本等,而内容多以对时下社会议题评论为主。除此之外,偶尔会接下不少文案,还到大学去为学生们分享有关的知识与心得,可谓拥有多重身分,离不开与文字朝夕相处的生活。至于文学创作,坦言扣掉繁忙工作时间后,自己只剩下周末周日两天能够写作。由于写作并不是他的正职,更不是用来养活自己的一种途径,因此现阶段的写作动机,更多时候视乎自己的心情而定,而非过往那般严格规划自己的方式。


    万挠,是在那个极为偏僻的城镇,在那个没有电影院、书店的时代,当地也就只有社区图书馆能够与文学沾上边。那是他中学的时候,也是第一次,真正开始接触文学。在社区图书馆的一角有威利斯的科幻之境,另一边却是金庸的武侠世界,通俗又杂乱的文学作品,倒是让开始意识到这些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升到高中后,基于自己与文学的机遇,促使他从生物学的轨道中脱离而出,毅然踏上了中文系的道路。
    有关文学创作的一切,还得从踏足开始说起。那是的起步点,他走入了文学的世界,也与越走越近。先是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乡,也走入了资源十分丰富的图书馆,相比起万挠镇上任何一处,都不及他当下的环境,能够让他更了解自己的祖国、家乡。
    读着读着,自己却反倒想成为写作的那个人,于是在大一的时候写下了人生第一篇小说——《搬家》,并荣获第12届花踪新秀小说奖。

    本地缺乏栽培写作人体制

    谈及过往写作的经历,说道:“很多人在刚开始踏入文学创作的阶段时都会试着模仿作家写作,并会萌生出一种‘看起来很简单,我也可以’的想法。当时我比较幸运,获得了文学奖,然后就误以为自己也能写。但老实说,这只是个阶段,到了后来就会发现写作并没有那么容易。”


    认为,现今的年轻作家热衷于写作并将作品投到各个文学奖,实属良好的风气与现象。然而,在这些年轻作家中都存在一种观念,即过于看重奖项的得失。他也坦言,自己当初倘若没有获得文学奖,或许也不会有继续写作的动力和心情,因为文学奖除了是写作人的机会与前途,更多的是一种肯定与鼓励。在看来,文学奖固然对一个人的职业或兴趣有它的重要性,但文学的本质与文学奖相比有更多值得探讨的事情,而这也是一个人在脱离庶人状态下需要思考与面对的事情。

    当然,提及文学奖所给予的机会与前途,那也是非常“吊诡”的一件事。对于栽培写作人有着丰厚的资源及条件,且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体制及流程,这在马来西亚是看不到的。以亲身经历举例,他早期在马来西亚获得文学奖,先出席了格外隆重且盛大的颁奖典礼,也获得了主办单位所给予的奖金,但那一刹光辉却停留在了颁奖典礼的舞台上,自此黯淡,也没有了后续。反观自己后来在获得文学奖后,很快的便有相关行业的人员前来接触自己,并陆续得到了文字接案、采访作家、稿件撰写等等的机会。待时机成熟后,还有机会接到出书的邀约,市场反应良好的话,机会便不会就此停止。写作人便是这样,一直到后来甚至能够接下演讲及评审工作,由此受到广泛读者的认识及支持。

    “《马华作家系列》这一年以马华作家的职业为主题,正好反映出马华作家几乎都不是全职写作者。我并没有要做出苛责,但在马来西亚几乎不可能找到全职写作者,它没有一个完整的体制,这是和很大的一个差异。”

    语言与文化的碰撞

    “我写的东西,老实说,他们真的看得懂吗?我也很怀疑。”

    给时下读者的刻板印象,多数与身分认同、民族创伤等课题难以脱离关系,如何定义的独特性,是中常有的纠纷与争执,甚至持续到现在也还未停止。自上世纪30年代起,中便开始有许多不同名义但性质相同的争议频繁掀起。有者认为,的条件是必须含有类似于印度人、蕉风椰雨等等马来西亚元素,这是对独特性最初浅的理解方式。在此特别举例已故香港著名小说家刘以鬯,后者曾短暂来到南洋,并在期间书写了数部作品。有趣的是,刘以鬯在书写过程中,流利地使用了大量马来西亚口语式中文,但我们不会就此称他为马华作家,皆因表征符号是非常容易控制的写作方式,因此独特性相等于马来西亚元素书写的说法便显得较为薄弱。

    “所以当要诠释独特性时,必然需要往更深处去挖掘答案,然而我没有办法回答。于我而言,它其实就是回应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方式与答案而已。”

    作为马华九字辈作家,指出,当我们在马来西亚问题上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时,它其实就是马来西亚独特性的彰显。这是非常抽象的一个课题,但归根究底,写作的重点不应该在于什么是马华独特性,而是应该怎么把东西写好。也趁机套用已故诗人郁达夫曾在这个课题上所回应的方式,即只要南洋出现一个大作家,他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便等同于及其独特性。

    至于“好中文”与“破中文”的使用,是中两种支派的呈现。认为,“好中文”即我们所理解的纯正中文,主要以古典中文为写作形式;而“破中文”则是我们较为口语化的用词,马来西亚华语即是典型例子。两者之间虽亦有分歧存在,但并不妨碍一位作者如何写好一部作品。坦言,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更倾向于“破中文”的使用。“好中文”的进入门槛非常之高,且作者需要对中国传统知识具备一定深度的认知与了解,并没有想象中简单。相比起“好中文”,“破中文”对于而言更贴近他的生活经验,且他的审美偏好更倾向于一些残破、不漂亮的东西,因此他在写作上能够更舒服地去回应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这只是个人选择,最重要的还是,你怎么去写出一部好作品。”

    故土与他乡之间

    摄影师陈佩芸

    甫抵披露,自己在一年间会回马来西亚数次,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工作。呆在已有10年的他谈及马来西亚时,承认自己与马来西亚的关系虽然不曾断裂,但事实上自己所关心的事情已经与马来西亚越来越有差距,甚至说马来西亚所发生的事情,在生活层面上已经不会对他造成影响。

    “虽然会产生隔阂,但正因为如此,反而让我更清楚看到马来西亚正在发生什么,或是更清楚地去检视我过去的生活。”

    一个人常年生活在某个地方时,长远的时间跨度必然会为他积累属于当地的生活经验,而这种亲身体验的经验,其实只是获得马来西亚经验的一种方式。碍于资源匮乏,意识到自己不曾对马来西亚有所认识,直到他来到台大(国立大学),碰上了对颇有研究的高嘉谦博士,同时台大还是当中拥有最为丰富马华藏书地之一,让他对马来西亚另有一番认识。自己十七年在马来西亚生活的经验,却不及让他对马来西亚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此提问:“所谓的‘马来西亚经验’,难道就一定得从马来西亚获得吗?”或许离开了一个地方后,才能让自己以不同的方式去真正地认识那个地方。

    然而,“留台”对于而言也是格外尴尬的一种处境。在他看来,有些同乡们十分急于被这片土地所接纳,但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平日里还能和睦共处,但只要发生利益冲突时,从外地来的人们一般都不会被当成自己人看待,马来西亚也有十分相似的情况。以此可见,不论何时何地,要撕掉“外来者”的标签是十分不易的。马来西亚也有不少人对于“留台”之人有所意见,所幸还是有许多重视文学及文化的平台,对于“留台”的社群很是友善,但身为一个在不同地方流动的写作者,不得不面对身分与处境上的各种困惑。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