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学习现场

吉华独中

校园行脚

黄晓彤

校订课程

文 文 文

◤会员文:校园行脚◢黄晓彤 :“校订课程”深化改革——独中读写教育新视界

展示了教育的各种可能性,为读写教育开辟了一种比传统教育更有前瞻性的教学模式。况且无论学生来自什么背景,不论贫富优劣,学生都有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提升素养的教育机会。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狄更斯《双城记》

吉华独中学生走出书本及教室,去到稻田,感受真正的地理课堂。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我认为,那隐藏多年陈积已久的不足和缺点,就像是在显微镜下,被暴露出来放大讨论。在经历过疫情和教育转型,不管是何种体系的教育,在时代洪流下,我们都被迫去正视其中的弊端,并寻找一个解决的出口。

有一个场景,每天都在学校上演:老师们每天焦头烂额,看着行事历赶教学进度,甚至去跟别的老师“借节”,深怕遗漏了一个章节,然后给学生苦做练习和大小测试,期待学生能在考试中把握每一分分数。

学习变成了一种竞赛,老师和学生以考更高分为目标,老师和学生都因考试分数及成绩被划分出了高低——在上游的人固然可喜,可是,学生或许不知道,他们未来的终身成就与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无关。而在上游的教师因学生标青的成绩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优待,于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日复一日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用在少数特别优异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大部分在中游以及少部分在下游的学生。

在下游的学生,有的独自苦苦挣扎,有的干脆放弃。他们在教育体系的大环境中,或许没有老师关注他们的窘境,抑或是看见了,老师也没办法给予更多的帮助来将他们拉出深渊——毕竟,这需要耗费更多的教育资源,需要老师无私且不计较的额外付出。

这样的“常态分布”,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属于“正常”情况。但是,当这样的状况,被放大到更宏观的角度,却让有前瞻意识的人不禁感到担忧——担忧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应对未来的技能、担忧学生没有具备应对未来的核心素养及能力。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比如在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马来西亚的学生综合表现就处在中下游。

设计本身特色课程

我们都明白,时代在迅速发展变迁,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不能表示他充分具备了应对未来的能力。如今教育的核心目标,从追求知识,已提升到核心素质及技能培养,尤其是重中之重——读与写的素养。

校订课程为读写教育开辟了更多元更丰富的学习渠道。

而对于在国家教育体系外的独中,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为自己的学生筹谋了一条出路,“跨阅教学工作坊”因而诞生。截至去年,藉由“跨阅2.0:学与教的深耕与实践”(以下简称“跨阅2.0”)圆满举办,独中教育也迈开脚步,向一条大道前进——

在董总“2018年教改大蓝图”中,已经提出了“”的概念,这是一项课程深化的教育改革。由每一所学校,根据自身师生的教学能力和条件、学校的环境优势等等为基础,设计出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然而,一直到2021年,在疫情时代网上教育的普及之下,才藉由“跨阅教学工作坊”来真正推行。在董总主催,同时由台湾著名阅读推手、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宋怡慧引领的名师团队指导下,“跨阅教学工作坊”由波德申中华中学、巴生滨华中学及亚罗士打主办及协办。

跳脱传统逆水行舟

或许让教育工作者疑惑的重点是,与传统教学课程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这是两条殊途同归的路——设定了更宏观的教学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以及核心素养为目标,同时也以SDGs(全球永续发展目标)为重要标竿;不同科目的教师们从各自的科目中统整出一个教学主题,以读写素养教育为主,进行跨科协作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同时也让教师们在跨科协作中减轻了自己冗赘的教学负担;最关键的是,以“形成性评量”的方式进行教学成果评估,将重点放在学生每一段学习历程上,而非分数及排名,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在每一项教学内容及目标中的优势及劣势,从而强化或反思改进。

当然,这样跳脱传统教学框架的模式,对教师是一大挑战。或许,从一开始就很艰难:要有校领导的全力支持、要先找到愿意协作教学的伙伴、规划和设计时长80小时的课程、实践课程内容、进行评量、回顾及检讨,并周而复始开始下一个。另外还要考虑到师生们的配合程度、家长是否理解等等的外在因素。

看到这里,或许已经足够让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嗤之以鼻了,接着提出各种质疑:可行性高吗?这不是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吗?这种教学方式能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吗?能真正惠及全部学生吗?还是徒劳浪费教育资源?

这些质疑声浪,加上实践的不容易,让“”的开展如逆水行舟。因此我们应该抱持一种信念:在教育中,最不该被浪费的,是学生的每一点才能。一旦学校持悲观或消极的心态,就会在逆流中节节而退。

是以,举办了两年的“跨阅教学工作坊”成为了全马独中重要的推动平台。

跨过教改鸿沟.阅过教学疆场

吉华独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测量米和水的比例、淘洗米、并使用电饭锅煮饭。

“跨阅”将分成三组科目类别: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主办和协办“跨阅2.0”的独中以及其伙伴学校,从2022年3月开始,经历五十个小时的共学共备及设计课程,在8月5日至7日进行为期3天的发表及课程设计的实作引导,为全国独中展示了的可行性及其多元内涵。

以亚罗士打为例,从2017年邀请宋怡慧主任到学校给教师进行“不纯的阅读”阅读课培训开始,到2022年“跨阅2.0”的六年之间,开发了首个“鱼米之‘象’”——这是融合了阅读课、地理课及人文教育的课程。

被稻田围绕的象屿山,是吉华独中首个校订课程“鱼米之‘象’”的起点。

亚罗士打是鱼米之乡,与“象屿山”为邻,因此取名为“鱼米之‘象’”。学生从学习煮饭开始,从实作中体验食物从准备到入口得来不易,不让农夫的心血成为厨余。再来,学生以已故马华作家何乃健的作品《收割阳光》为文学读本,与脚下的乡土开启“对话”。随后,学生走出书本,去到稻田进行探究式学习,他们实际观察稻田生态并采集样本、从采访稻农的过程中了解稻作农业的现况及发展趋势。

学生见识了早晨的第一道阳光伴随稻草上的露水缓缓升起,用汗水换来稻作农业的艰辛体验,从而对自己脚下的乡土产生了情意。他们从书本走出,是为了回到书本——以在未来更深刻地阅读,并且书写自己的乡土,发挥读写素养的影响力。

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意不是由老师单向灌输,大部分是他自己学习、探索、被启发的成果。而老师也不局限在“标准化”和刻板的教学模式,因此,其实也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了进修及提升教学能力的渠道。

展示教育各科可能性

2022年“跨阅2.0:教与学的深耕与实践”,获得全国大部分独中的踊跃参与

一个的完结,只是另一个的开始。读写教育需要学校持续性且长期的累积,它也必须从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共同进行。展示了教育的各种可能性,为读写教育开辟了一种比传统教育更有前瞻性的教学模式。况且无论学生来自什么背景,不论贫富优劣,学生都有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提升素养的教育机会。

在华人的传统教育中,考试成绩不佳、习惯自我贬低的学生,有太多信心和才能的空洞要填补上。因此,让学生知道要朝什么方向去努力,不浪费自己的每一点才华,实在太重要了。

未来学大师艾尔文托夫勒说过:“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和写字的人,而是那些无法学习、不愿意学习和不重新学习的人。”

愿与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学习现场

吉华独中

校园行脚

黄晓彤

校订课程

相关文章

学习现场|绿色倡议之旅 由校园开始

学习现场|SPM后初次打工 原来赚钱不容易

学习现场|最像读中文系的人 《儒家核心六论—当真诚遇上智慧》序

学习现场|说书人 逗乐小不点不简单

学习现场|AI时代 终身学习永不嫌晚

学习现场|看不到“钱”途?新闻业如何自救?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