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游自在|快乐,你在哪儿?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明就仁波切:它,在这里……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字游自在|快乐,你在哪儿?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明就仁波切:它,在这里……

    在这个不能没有祝福语的季节,从冬至快乐到圣诞快乐再到元旦快乐乃至即将发出的新年快乐,所有祝福都离不开“快乐”二字,说明人们对快乐的渴望和需要。但快乐未必想要就有,为何不快乐、如何快乐成了我们用尽一生追寻的答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不久前,曾推出著作“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当代知名藏传佛教大师咏给(Yongey Mingyur Rinpoche)与功夫巨星李连杰飞抵吉隆坡,办了一场公开对谈讲座之余,仁波切再度接受本报专访,此番当然要向仁波切请教那些“与快乐同行”的关键字与事。

    明就仁波切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刻意寻找快乐,快乐会说:“我很忙。”其实,快乐早已在你内心,问题在于学习如何与它在一起,只要与觉知同在,快乐就会说:“我有空了。”

    专访当天,冬至刚过,咏给开心分享首度在吉隆坡享用不同颜色的汤圆,“感觉开心。”在他看来,快乐是一种无需依赖外境或物质的体验,而是发自内心,本自具足的展现。

    仁波切说,每个人的内在本具许多美好的特质,“觉知、爱、慈悲与智慧一直都在,问题在于我们未能察觉或仍未发现,当我们能发现这些内在本具的特质,就会感受到究竟的快乐。”

    “若以环境与物质作考量,每个人撷取快乐的途径都不同。”仁波切以榴梿作例子,“三个人里头,有人因喜欢榴梿而感到快乐,有人因不喜欢而感到痛苦,当然也有人是不在乎的。”


    仁波切是那个尝过,但不爱榴梿的人。他说,不管用何种方式找到快乐,最终的快乐只能在自个内心发现,“昨天我吃汤圆获得的快乐是暂时的,跟用二三十分钟喝杯咖啡的体验相同。”

    这种暂时性的快乐可行吗?“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只是,我们都明白生命是短暂的,生活中出现的好事与不好的事亦然,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寻求较为长久持续的快乐?

    脸上常挂笑容、说起话来妙语解頣的咏给明就仁波切,曾有过恐慌症,也曾食物中毒濒临死亡,但从未放弃,如今还成了世人心中快乐秘笈的最佳传授者,其首本著作兼畅销作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The Joy of Living)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已被翻译成廿多种语言的版本。

    仁波切指出,任何事情都是让快乐持续的助缘,哪怕是障碍与问题。言及于此,他提到小时候曾有过恐慌症,他却善用恐慌,将其转化为内心快乐、觉知、爱、慈悲与智慧的助缘。

    “当恐慌来到时,我还是会心跳加速、全身冒汗,可是,内心却感觉无所谓甚至在深层感到兴奋。”那是因为仁波切保任在觉知当中,“如此一来,疼痛将不会干扰觉知。”

    “觉知因着疼痛而变得越来越清晰,爱与慈悲变得更真实。我们都在寻找生命究竟的意义、想要快乐即是不想受苦,那是慈心与悲心的展现。”当我们了悟恐慌的本质是空性,就会在恐慌中发现爱与慈悲。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随时随地可做之事

    “因此,从表面上看,享用美味汤圆、品缀咖啡或中彩票,这种感觉无疑是好的;然而,往内求,越深入探究越好,了解越多也就成长更多。”仁波切不断强调,的精要便是觉知。

    可是,在这繁忙的日常生活里,人们要如何时刻保持觉知呢?他指出,大家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及任何对境做,“是你唯一可以在任何地方与时候做的事情。”

    “你不能随时随地吃榴梿,也不能随时随地健身,但是,可以,因为觉知始终与我们时刻在一起,上班、健身、走路、用餐、驾车乃至睡觉,这都可以成为的助缘。”

    “若在面对忙碌生活,无需担心,忙碌也可成为觉知的助缘,你就只需安住在觉知中。”仁波切说,一个人需要练习呼吸,当你知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这就是觉知训练的开始。”

    每天练习无聊的呼吸

    患有恐慌症的经历,在他七八岁时发生,“恐慌症发作时,我觉得无法呼吸,喉咙缩紧,感觉心脏病要发作,之后造访许多医生,但‘你的心脏完好’是多个医生的检查结果。”

    他不相信也觉得痛苦不堪,于是向母亲诉苦,母亲建议他跟父亲学。众所周知,其父祖古乌金仁波切是大师,但碍于担心被嫌太小或太笨,他始终无法鼓起勇气向父亲道明心意。

    当代禅修大师咏给明就仁波切1975年生于尼泊尔,父亲是廿世纪禅修大师祖古乌金仁波切。9岁学习禅修、12岁升座为第七世咏给明就仁波切、13岁首次传统3年闭关禅修、17岁成为藏传佛教史上最年轻关闭指导上师、23岁出家成为当代禅修大师、25岁开始应邀至世界各地教学和指导禅修。首本著作兼畅销作《世界上最快乐的人》(The Joy of Living)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已被翻译成廿多种语言。

    直至有一天父亲主动问起,他才开始学,“首个练习是呼吸的,这个练习好无聊且愚蠢,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呼吸吗?为何今天练习一呼一吸、明天又要练习吸进来吐出去,天天如此。”

    当时,他每天都听着童年玩伴开心嬉戏的声音,“我很想跟他们一起玩。”但父亲坚持要他继续他认为好无聊的,他忍不住问了父亲一个问题,“我怎么可以对抗我的恐慌症呢?”

    父亲对他说,不要跟它对抗,“就看着你觉得很无聊的呼吸。”这不正是跟他当初想要学消除恐慌的原意背道而驰吗?他追问父亲:“为何不要对抗?”父亲随即举了以下例子。

    仁波切出生的喜玛拉雅山区,那里经常出现雷电暴雨,冬天暴风雪、夏天暴风雨,“其实,你无需跟恐慌症对抗,你的觉知如同天空,而恐慌发作犹如天空中出现的风暴。”

    “这些风暴能改变天空的本质吗?”答案是不会,但那时他回答不出来,后来才发现天空本质不会被改变的事实,他亦发现内在有一片天空,“那就是觉知。”此后,他真正领会的奥妙。

    现场来一段练习

    与李连杰对谈刚开始,带领现场出席者做一小段,“最重要的是觉知,它是我们自心本具的能力与特质,因着这个特质,大家可看到、听到、感受到、思维与行动。”

    仁波切问群众:“你可以看到我的手吗?能够看到的举手。”当群众举起手时,他马上说道:“那就是觉知。”他继续发出问题:“大家记得榴梿吗?若记得到的话,那也是觉知。”

    在咏给明就仁波切引导下,全场出席者用身体、声音与呼吸来做禅修。

    不久后,仁波切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磬,以做声音的。当他轻轻敲响磬后,向出席者再度发问,“能不能听到敲磬声音?能听到的举手。”随即他指出,这已经完成声音了。

    “那一刻你的心跟耳朵是一起听着声音的。”有很多不同技巧,但其原则道理一样,“那都要跟觉知连接上,比如:呼吸的。现在有多少人在呼吸?非常好,那就是呼吸。”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练习,放松身体,挺直后背,把眼睛闭起来,两只脚平放地面,感受一下双脚踏在地面的触感,放松身体的肌肉,感受身体的重力,现在跟自己的呼吸同在。”

    “吸进来、呼出去。当你在觉知着自己的呼吸,有很多念头会升起,让它们来、让它们去。别试图阻断自己的念头,若你试着这样做反而会想得更多,重要的是,你记得自己在呼吸着。”

    “现在请听着声音。”仁波切随后敲磬多次,过不久,他请大家打开眼睛,并让身心安住几秒钟,“这就是的呼吸,其实,我们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用任何对境来做。”

    看见愤怒即脱离愤怒

    只是,生活难免有高低,情绪不免有起伏,当一个人真的找不到快乐的理由,该如何是好呢?“你就仅仅观察那阴暗,黑暗与你是分开的,此时,觉知将大于黑暗,一直看着它。”

    “黑暗成了觉知的助缘。”以河流作解说,通常,当你掉入河流随波逐流,你就看不见河流,倘若河流变为瀑布就成大问题;只是,当你看着河流时,意味你就在河流之外了。

    咏给明就仁波切与李连杰在吉隆坡举办一场以“发现究竟快乐”为名的对谈讲座,当晚现场出席者非常踊跃。

    至于聊到生命无常导致的哀伤该如何处理,他说,失去亲朋好友,初时是困难的,但可持续,“感受哀伤、看着哀伤,觉知变得大于哀伤。当觉知看着哀伤,哀伤便不再与你同在。”

    仁波切再以生气做比喻,一般人在发脾气时,总将自己与愤怒二合为一,“我们会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其实,如果我们看见愤怒,那么,我们就已脱离了愤怒。”

    除了凝视哀伤的体验,也要思及无常,“生活总在变化,一切来来去去。”仁波切提起的第三个方法,那就是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摆脱惯常生活模式,用不同事务来填补时间空档。

    跟社会作连结、跟无常作连结,“假如你接受了、如果放开手了,两三个月就会走出哀伤。”实际上,生活中所有困难与挑战,皆能为生命带来契机。

    无常即一切皆有可能

    快乐可以通过日常生活锻炼,但得牢记接着提到的三件关键事,首先离不开觉知,觉知意味着知道自己在当下的感受,在想些什么和在做些什么,“你就把心安住在觉知上。”

    至于第二件要事,即是感恩,“当你睡醒睁开眼刹那,要感恩自己还活着、感恩有瓦遮头、感恩脚踏实地、感恩能吃可走……或许,可以每天写出三件你要感恩的事情。”

    咏给明就仁波切热衷于与出席者有互动,因此不时要大家以举手方式回答他的提问。

    “天天持续写出不一样的事,哪怕再细微的事也可以例出来,因为小事也能变成大事呀。”仁波切坦言,从前他也练习过这个方法,问他是否奏效,他以坚定语气说:“非常有用。”

    第三个重点是智慧,“明白无常,一切皆在幻变。”他曾说过,人在面对改变时,就会动用自身智慧去变通,“我的父亲曾告诉我,当我们走到末路,有一堵大墙在面前,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需要做的是将背包拿下,并丢到墙的另一边。”随之要做什么呢?他说,无法接受无常的人,会把头撞向墙壁,试图强行而过,又或者用槌子敲打墙面,但很难敲开那道墙。

    “换作能够接受无常的人,无常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包括:新的能力、新的机会、新的潜力。当你不能穿过这条路,那么,接受它,放开它,环顾四周,看看还可以做什么,不妨用梯子或者绳子呀!”

    “原来存在这么多的可能性。”仁波切也曾说,当我们必须爬过那堵围墙,之后就会动用内在潜力,从而跨越障碍,“如果接受了无常,你就会看见智慧。”

    侧记:乞食肚泻差点丢命

    每个人都说:“我要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直指,其实,那个地方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永远都与我们同在的觉知、爱、慈悲与智慧犹如我们的家,那是最安全的地方。

    “只是,生活有起有落,那没关系。”他说,股市也因为有涨有跌,人们才能赚钱;海浪也因着上下起伏,人们才可冲浪,假如逆浪前行则鼻和口腔皆进水,换作乘浪而去则会遇见转化的力量。

    《归零,遇见真实》此书记录了明就仁波切于2011年离开德噶寺后,长达四年半隐姓埋名,无具体行程”向内朝圣“的云游闭关行脚。

    “生活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所以我会说:如果你爱这个世界时,世界也会以爱回报。”这也是为何他其中一本著作名字叫“In Love with the World”(中文书名:归零,遇见真实)。

    此书记录了于2011年,突然且悄然离开印度菩提伽耶的德噶寺,在街头、在林里过上四年半的云游闭关行脚,期间曾因食物中毒而濒临死亡。

    “我身上带着数千印度卢比(rupee)离开,但在三周内就用完了。”最后,他流落在佛陀涅磐圣地─拘尸那罗(Kushinagar)的街头,并以乞食为生,“从未在街头乞食,感觉羞于启齿。”

    他到了之前曾光顾的一家餐馆,向店员乞讨剩食,结果,导致他上吐下泻,“差点死掉。”其身体陷入瘫痪、感觉也开始消失,但他让心安住在纯然的觉知中,并发现觉知愈来愈清明。

    “这个平静状态维持六七个小时。”当那天曙光出现时,他的知觉也回来了。此前,街巷的肮脏、许多的流浪狗等,都让他感觉不自在,也经常暗自盘算,该回去寺院还是继续留在街头。

    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后,以上负面感觉与念头全消失,“街道变得像我的家!眼前的那棵树变得更有活力,我称之为‘爱之树’。”微风轻拂肌肤,他的内心升起无比快乐。

    “经此一劫,我学会如何生存,也就不再回去寺院。”一切从零开始,那段时间,他夏天在喜玛拉雅山区修行,冬天则回到山下佛教圣地游走或学院进修。

    这段游方闭关的身心经历后来拍成《游走,但不丢失》(Wandering But Not Lost)这部珍贵且屡获奖项的纪录片,真实呈现仁波切放下但不放弃之道。

    后记:

    幽默的仁波切上过喜剧学校?

    咏给明就仁波切曾于2017年接受本报副刊专访,这一次再次做客此间,特别给当年剪报签下名字。

    一席聊访与一场对谈会下来,打从内心快乐起来的的风趣语录真不少,当中与李连杰对谈开始时,仁波切问大家:“你们有多少人听不到我声音的,请举手。”此一问引起全场人哄堂大笑,再来,“我很幸运,打从一出生,我有了父亲也有了大师,感觉像是买一送一。”、“妈妈在没有征得我同意下,便向父亲说出我要学。”等等。

    仁波切不仅说话幽默,脸上也笑口常开,如何能像他般永保笑逐颜开的模样呢?他马上回说,这是要到学校上课的。那是什么学校呢?“喜剧学校!”想必仁波切在开玩笑吧?“是是是。”他随后收起笑意,认真回答:只要感恩自己的生活,找到内心的归处,无所谓生命中的跌宕起伏,一切都是快乐的。这就是他的快乐秘诀,而快乐是天底下最好的一帖药。

    新年快乐,觉知当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