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郑良树汉学研究中心落户新纪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习现场】郑良树汉学研究中心落户新纪元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六十年前,一位新山少年常跨海到新加坡购买《左传》《诗经》《资治通鉴》等传统典籍,这些典籍隐然成为他的学术启蒙。尔后少年负笈台湾,正式步入学术殿堂。学成归国后,更是笔耕不辍,同时致力推动本地华社文教发展。这位少年,即后来广受敬重的本地汉学界巨擘——教授。

    2016年,教授与世长辞。时隔数年,成立汉学研究中心,旨在继承与发扬为汉学研究鞠躬尽瘁的典范精神。

    郑良树与国际知名汉学家、诗人叶嘉莹合影。
    郑良树与国际知名汉学家、诗人叶嘉莹合影。

    成立研究中心为遗志

    汉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可追溯至约莫两年前,彼时夫人李玉女士,与学生陈徽治参访新纪元陈六使图书馆。馆内设立的南洋大学史料中心与私人藏书库,都让李玉切身感悟到这座图书馆的志向与努力,因此决意将部分藏书捐赠陈六使图书馆。当时校长认为,以在本地汉学界的地位,绝不能让他的藏书零散而置,于是决定设立书库专门收存其藏书。

    自2015年方修文库设立以降,近年屡有私人藏书库落户陈六使图书馆,包括李业霖书库、李锦宗马华文学史料馆与杨进发书库。问及书库在这些书库中的独特意义,莫校长认为方修与李锦宗广收马新文学史料;李业霖与杨进发则偏重历史文献的收集。相较之下,的藏书以传统汉学为主,既彰显的研究重心,也为本地传统汉学研究者提供了方便。除了设立书库,新纪元也创立了汉学研究中心,以继承其精神意志,并规划相关的学术与文化活动。


    莫顺宗校长:或许现在大家认为,老师就是教书的。但以前老师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人格。
    莫顺宗校长:或许现在大家认为,老师就是教书的。但以前老师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人格。

    做了创设汉学研究中心的决定后,与李玉无意间发现在2005年的一次访谈中,曾披露他想在首都一间民办大学开设汉学中心的心愿。如今汉学研究中心在新纪元的设立,可谓是初步完成了在十多年前的夙愿。对此,莫校长不禁感叹,冥冥中仿佛有所天意。

    为汉学事业鞠躬尽瘁

    中心甫成立,即已著手数项出版计划,其中有两本书已迈入筹备尾声。第一本是文艺集,主要收集散见的文艺作品共同出版。还有一本是书法师友集。这本集子汇集了与其老师、学生的往来墨宝,当中不乏名家作品。这两本书已接近完成,预计今年尾至明年初付梓出版。此外,莫校长也透露,已有专人正整理的往来书信,期盼能在一两年的时间内结集出版。师承许多国学大师,多有书信往来,这些书信能为我们勾勒知名学者间的交集情况,富有意义。

    郑良树著述等身,以传统汉学研究为主,亦兼及本土华人研究。

    除了出版计划,中心也准备举办汉学论坛,以推动本地汉学界的交流发展,其中包括复办马来西亚汉学研讨会。2004年,于南方学院倡议筹办第一届马来西亚汉学研讨会,后由本地各校中文系相继承办,惜从2016年起即停办至今。汉学研究中心有意复办该研讨会,为本地汉学研究者搭建对话平台。

    贯彻一生的君子风骨

    马来西亚著名文化人傅承得在《评传》一书的序文中,概括了的多重身分:“他是学者、作家、书画家,以及华人文化与社会工作者。”

    作为一名学者,以传统汉学研究为本位,其不少著述由两岸重要出版社出版,以马来西亚汉学家之姿蜚声国际汉学界。除了传统汉学研究,也致力本土华人研究,其撰著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煌煌近百万言,详尽叙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历程。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还必须深切关怀著国家与社会。不仅专研学术,也亲力投身华社事务活动,如曾担任文化协会与会馆的要职,任内举办研讨会、创设出版基金,尽为嘉惠学林之举。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郑良树在本地汉学界的地位,绝不能让他的藏书零散而置,于是新纪元大学学院决定设立郑良树书库专门收存其藏书。

    1960年,入读台湾大学,师承屈万里与王叔岷等学术泰斗。校长分享,那是一个学生叫老师夫子、先生的时代。除了学习治学之术,台大尊师重道的氛围也让深受濡染,从而成就其贯彻一生的君子风骨。莫校长忆述,某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论坛上,他与共同与会。在与学生交谈之际,王叔岷先生走了过来。见其老师,立即转身行礼。这一幕让莫校长备受触动,“或许现在大家认为,老师就是教书的。但以前老师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人格。”

    由此可见,之学养堪为表率。在上个世纪筚路蓝缕的境况中,他也戮力推动本地文教事业的发展。莫校长坦言,为其老师设立研究中心,多少有著私人因素的考量,但他也笃定说道:“于公于私,他都值得那样的位子。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郑老师拥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书库除了收存郑良树藏书外,亦珍藏郑良树珍贵手稿。
    书库除了收存郑良树藏书外,亦珍藏郑良树珍贵手稿。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曾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任教,展开17年的杏坛生涯,尔后于1988年远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1987年入学马大,正好赶上“末班车”,上过一年的课。

    不长的一年时光,已为莫校长留下许多难忘回忆。莫校长忆述当年执教“各体文”课程。起初学生们都以为“各体文”课应当会选一些不同朝代的文章,从文学与历史等层面进行导读。唯授课的方式出乎大家意料,他以小学的方式对文章逐字解析,分析每个字的形音义。莫校长举例,《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不从其文学叙事与历史意义下手,反而对郑伯之“伯”字读音侃侃而谈。这也反映了的校勘学背景。

    当年莫校长上的课时,专心抄满了一页页的笔记,现在都已散佚。莫校长笑言:“以前大一的时候很虔诚,之后到了叛逆阶段,觉得这些东西不需要。现在才发现这些东西丢了就没有了。留著其实也好,那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郑良树墨宝。
    郑良树墨宝。

    素来有赠送学生墨宝的习惯,莫校长曾收过两次的墨宝。一次是离开马大前,还是大一生的莫校长帮忙他搬书,收到了一幅“温柔敦厚”。尔后莫校长三十多岁时,收到了所书“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斯人已逝唯精神长存

    回忆这两幅墨宝,校长仍觉啼笑皆非,尤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莫校长收到这幅墨宝时即疑心尚是而立之年的自己,怎么就来到了暮年?莫校长在大学时仍觉得郑老师是针对每个学生写的墨宝,后来开始明悟不会有这样的时间与心神,这些墨宝应是他的闲暇练笔,赠予学生。然而,莫校长坦然认为,虽然这些墨宝不是专门书写,但它们的赠予也表示了对学生们的记得与关心。

    “那也是郑老师的教诲。”访谈最后,莫校长分享了他最后一次与见面的场景。那是2004年在南方大学学院举办的马来西亚汉学研讨会。那天早上,莫校长曾到的办公室和他打招呼。打了个领带进来,他的秘书称赞其领带很漂亮。随即说了句:“可是我老了。”

    郑良树与历史学家及教育家王庚武教授合影。
    郑良树与历史学家及教育家王庚武教授合影。

    从那不久,的健康情况每况愈下,再也无法像以往焚膏继晷地从事学术工作。莫校长喟叹,花甲之年,对许多学者而言是臻至大成之际,唯病魔缠上郑老师。莫校长说到这里,感性说:“郑老师有位香港的学生,几乎每个周末带他往返深圳与香港求医。我们没能为郑老师做到这些。现在设立汉学中心,也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给老师的一份心意。”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多年前写给学生的墨宝,或者也是他晚年的写照。斯人已逝,唯精神长存。为汉学鞠躬尽瘁的精神,不为其生命所限制,而是移植于汉学研究中心,在有心人的照料灌溉下,他日嘉木终成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