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媒体形态旧中革新 记者工作四处奔忙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主题故事】媒体形态旧中革新 记者工作四处奔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全球新冠疫情持续不退,无论是公司或个人都纷纷思考如何因应这百年一遇的新常态,行业也做出了工作模式调整。此篇继续让读者了解们因应疫情时代的工作型态……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延烧,杨昌奕因为工作性质每天需接触不同人,防疫措施不能少。“和大家一样,在外都会戴口罩或喷消毒酒精做好自身防护,采访时相关单位都会要求量体温、酒精消毒双手,目前普遍遇到的采访对象都会做好防疫措施,但还是明白工作风险相对较高。”

    虽然有时候觉得口罩会影响自己和受访者的沟通,但他也明白保护自己和保护对方的重要性。关于外出采访状况复杂,接触的人多,是否会担心因此染疫?他笑说,因为多数时候会离受访者一段距离,所以并不会太担心。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采访第“疫”线 记者疫中追新闻


    “像我们助理制作现在多数是在办公室工作,也可多利用网络做采访,除非是重大活动,才会外出采访,就算外出采访,也会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平常我们会做街访,但现在民众少出街,疫情当前,即便带口罩,也有部分人是有所顾虑,不见得愿意接受访问。”

    杨昌奕,八度空间华语新闻助理制作,10年业界经验。
    杨昌奕,八度空间华语新闻助理制作,10年业界经验。

    另外,每位电视摄影师会在采访工作完毕后,也会对摄影器材消毒。

    据杨昌奕了解,有别组同事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收到消息当天,他不免为自己是否会被传染而感到担忧,基本上现在是口罩不离身,会自备酒精消毒液,以便随时消毒。

    不过,病毒再强大,也无法阻止新闻每天发生,因此,仍需要采访和报导。虽然在疫情冲击之下,被迫改变所习惯的采访作业模式,对于电视新闻的邻近性、现场感的专业义理,势必会打折扣,但这是非常时期需要有的调整及安全做法。

    “不过,就像刚才说到的,我们近期少外出采访,一般都是摄影师外出采访和录影回来公司之后,我们回看录影画面写新闻稿。”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有时候要消化的信息太多,或是有需要补充之处,可以的话就透过电话联络该受访者,取得对方确实的陈述或说明。坦白说,在疫情期间的采访,更加丰富我的采访经验。”

    杨昌奕:过去新闻记者会,记者们都是密密麻麻坐在一起,还能时不时小声交流,现在是每个座位均保持一公尺的距离。
    杨昌奕:过去新闻记者会,记者们都是密密麻麻坐在一起,还能时不时小声交流,现在是每个座位均保持一公尺的距离。
    疫情爆发改变办公室风景

    从三月被疫情笼罩直今的同时,他也见识到人间温情。

    “我有时候会轮值晚班,晚上九点放工后要吃晚餐往往已靠近关店时间,有的店家老板很好心,明明已准备收工了,还是会做我生意,可能是看到我饥肠辘辘的疲累样子,于心不忍吧!如果关店了,就回家煮面吃。”工作上他专注采访的内容和细节,工作后,他比较在意的是哪家店还在营业中?

    疫情也改变了办公室的风景。由于公司实施居家作业,部分同事改在家里工作,偌大的电视台,办公的同事寥寥无几。而同事之间的问候,从以前的“你怎么还没回来?”,变成“你怎么回来了?”

    病毒再强大,也无法阻止新闻每天发生,因此,媒体仍需要采访和报导。图为电视台摄影师在检查电视画面。
    病毒再强大,也无法阻止新闻每天发生,因此,媒体仍需要采访和报导。图为电视台摄影师在检查电视画面。

    从年头就开始蔓延的新冠病毒直今仍在拉警报中,这场疫情不但让全球人被迫改变日常作息,避免出门、注意卫生、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采取居家作业等。在这危难时期,更需透过资讯传播获取正确信息、进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采访第“疫”线 记者疫中追新闻

    “目前全国疫情以阻断传染链为主,每一个人都扮演着重要责任,希望各方慎重如始,不松懈、不麻木,做好防疫措施。”不只是工作有难度,整个行业也都受到疫情的冲击;他希望生活能够很快回到正轨,无论是公司或个人,都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

    除了经常在新闻现场做前线采访和报导,郭淑欣也是本报《新闻抢鲜报》的主播,在网络上为读者传递国内外新闻时事。
    网民种种批评心酸往肚里吞

    郭淑欣喜欢东奔西走地采访,让读者知道不同的社会故事。然而,疫情逼近,报馆的们也开始分批工作,一部分专注在外面采访,一部分驻守报馆为主。

    “最近公司因应雪隆和布城地区实施有条件行动管制令做出一些工作调整,像我因为有参与《新闻抢鲜报》播报工作,大部分时间得驻守于报馆,除非新闻活动多,不够人手采访,偶尔才外出。”

    虽然因此而大大减少了往外跑新闻的机会,但是她觉得防疫措施不能不做。非常时期需有非常做法,当全世界都必须以求自保为上纲之际,这做法避免让成为问题来源。

    “分批工作和居家作业目的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社会新闻组每天在外面接触的人群很多,比如今天去会遇到各、官员,明天在案发现场遇到家属、殡葬业者,坦白说,真的很难追踪病毒源头。”

    记者们在进行同一个采访任务时,比如记者会、官方活动,都会互相提醒保持至少一公尺的人身距离。
    记者们在进行同一个采访任务时,比如记者会、官方活动,都会互相提醒保持至少一公尺的人身距离。

    据她透露,社会新闻组分有早班(7am至4pm)、普通班(10am至7pm)和夜班(5pm至1am)轮值。早班和夜班一般需要每天查询WhatsApp群组和电邮,和警方及消拯局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突发新闻状况,尤其近期晚上会有封锁行动、设路障,需随时到现场做直播。

    “普通班除了采访预先知道的新闻活动,也要为突发事件做准备。但是,从行动管制令(MCO)直今,采访突发事件好像比往常少了一点,我想是因为报馆主管也有顾虑的安全,特别是避免到高风险红区采访,但有时候免不了还是要去,就得自己做好防疫准备。”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采访第“疫”线 记者疫中追新闻

    她强调,们在进行同一个采访任务时,比如会、官方活动,都会互相提醒保持至少一公尺的人身距离。但是,有时候人潮多,比如官员巡视、新闻人物现身,各为了不会听漏或拍漏,纷纷把录音机和相机靠近该受访者,不自觉的越站越近。有不少网民指称没有遵守SOP,但们心酸往肚里吞,照片没告诉大众的是,当中有些受访者讲话小声,或避而不谈敏感尖锐问题而在会后被围堵……

    疫情较严重时,馆内各组都分配到口罩和搓手液,驻馆记者一拿到就先问外面的同事够不够?优先让他们使用,因为他们风险比较高。
    疫情较严重时,馆内各组都分配到口罩和搓手液,驻馆记者一拿到就先问外面的同事够不够?优先让他们使用,因为他们风险比较高。
    十年意外新闻经验谨慎避免奇特遭遇

    疫情逼近,郭淑欣实施自主卫生管理,以便保护自己与家人。除了外出采访一律戴口罩、彼此距离至少一公尺之外的 人身距离,若从户外采访回报馆,她也会先进厕所洗手,而且切实洗足廿秒。另外,她和同事合资购买酒精喷雾,定时喷门把、搓手。同事之间也减少外食,流行自行带便当上班。

    防疫措施带给工作和生活一些不便,但她认为,也有一些便利。“坦白说,现在路上行驶的车子减少了,整体上不像以往那样塞车,赶赴案发现场比较没有交通压力。但也要看事情的难度,有时候我们拿到的不是一个完整地址,而是“一幢建筑旁边的油棕园或芭场”,或“一个建筑工地的哪一个方向”,需要耗时寻找正确地点。”

    跑了10年的意外新闻,郭淑欣虽然对于各类案发现场见惯不怪,但还是会心有戚戚焉。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采访第“疫”线 记者疫中追新闻

    “这是工作,我没有什么忌讳,不过每年新年家人都会给平安符,我就放进包包里。入行初期有被资深同事提醒过,到了命案现场后不要直接回家,先在外面喝茶,避免“东西”跟着回家,听了就照做,宁可信其有。我在工作上不会有太多情绪,但是也有难以控制的时候,那就是访问家属,特别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属,自己也觉得心痛……”

    常常在工作中与各种风险“不期而遇”,现在大部分时间驻守报馆里的她,不时担忧在外采访同事的安全。“MCO期间疫情比较严重时候,馆内各组都分配到口罩和搓手液,我们一拿到就先问外面的同事你们够不够?优先让他们使用,因为他们风险比较高。”

    她说,疫情让她重新调整工作心态和生活节奏,她祈求疫情早点消退,世界恢复平常的运行,找回各自最熟悉的生活常态。

    点击更多精彩报导:采访第“疫”线 记者疫中追新闻


    编辑:吴鑫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