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是谁消磨了中学生的学习力?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习现场◢是谁消磨了中学生的学习力?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位顾客走进餐厅,看著菜单良久,终于点了食物,但食物上桌后,才吃几口就不怎么吃了。对于这位食欲不高的顾客,你会如何提高他的食欲呢?建议他换餐厅?换厨师?换食物?换食材?换一种烹调手法?如果把顾客比喻成学生,餐厅比喻成学校,那么厨师是教师,烹调手法是教学手法,食材是教材,食物是学科知识,食欲就是学习动力。对于学习动力不高的学生,你会如何提高他的学习动力呢?换学校?换老师?换学科?换教材?换一种教学手法?

    我在博士论文的其中一项研究是关于独中生的学习动机调查研究,在马来西亚七所独中超过一千位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学习动机的几个维度得分介于3.43-4.96(满分为7分),属于中等程度。
    巡视课堂,会发现许多学生只是身体被困于四方围墙,但心与脑却不在课堂知识,最常发生的课堂行为“不是睡觉就是讲话”。对于发生学习行为的学生,若细心观察将发现,他们多数只是单纯的听讲、抄写、做练习等一类被动式学习而已,真正发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或课堂风景,少之又少。

    教育素质举世闻名的芬兰,也积极朝向“主题式教学”的方向进行教育改革。为何教学素质如此之高的国家,还需要进行新教改?其中一个理由是芬兰教育学者观察到“学生对学校越来越无法投入”,迫使他们开始思考旧教育的问题与新教育的方向。从客观的调查数据到主观的感受,学生的学习动力是低落的,可能有每况愈下的趋势。那么造成学习动力低落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学习动力低落的可能原因有很多,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校园文化、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家长因素、社会因素等等都有。碍于篇幅,本文仅讨论我曾在华文独立中学观察到的几项原因,以及改善的方案。


    课程臃肿让教育步态沉重

    独中在政治因素下,必须自己筹募办校资金、建设软硬体、编排课程、编辑课本及征聘教师等等。在有限资源下,加上师范教育毕业的教师短缺,所以具有相关学科知识而非师范毕业的教师,就成为独中师资来源的一个特点。有时教授该课程的老师,本身并非该专业毕业,最常见的例子是数学。

    非师范毕业的教师,在大学进修时,本来就不是为了毕业后进入学校教学,所以缺乏相关学科的教学手法训练、教育心理学、班级经营管理、师生互动辅导沟通技巧等等,是理所当然的。所缺乏的知识与技巧,就会在职场中边做边学,而这样迫不得已的应对方式,也是决定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主因。

    独中办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学费,因此学生人数成为学校规模大小、办学水平高低及教师素质优劣等等的衡量指标。如何吸引父母为他们的孩子报读一所独中,参考指标往往是办校水平、校园风气、教师素质等等,但这些都相当主观,也很难量化,所以考试成绩相对而言,就是非常具体且实用的指标!

    考试主导教学师生两难

    为了展现漂亮的考试成绩,校内应对策略就难免会有意无意的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教学评量或分班制度也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教师对于学习成绩弱的学生也是以考试成绩不达标会留级的规定,或用循循善诱,或以苦口婆心,或当头棒喝等方式来激励学生。考试原本是用作教学的评量反馈用途,但过于侧重考试的教育,错误引导学生误认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从另一个角度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痛恨学习的根源之一。

    随著社会进步,职能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分科也越来越细,初中科学到高中阶段时可以细分为生物、物理、化学;初中数学到高中阶段时可以再细分为普通数学、高级数学、附数等等。再加上学校也想表示对其他副科(体育、联课、辅导课)的重视,就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不断再切割分化,无形中导致课程的臃肿。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马上浏览独家配套

    有些独中为了兼顾统考和政考,不得不在课程局建议的课程中,再加入了政府考试的课程(也就是所谓的双轨制学校),让原本就略为臃肿的课程,更显痴胖,这同时也让学校行政业务、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负担都感觉百上加斤。课程从早上7点多开始到下午四点左右,已逐渐变成常态。从早上到下午连续一整天的学习轰炸,试问要消化吸收这么大量的学科知识,疲累的身心,如何能每堂课都专注?如何还能在放学后,在充满诱惑的其他娱乐活动前,继续保有热情复习功课及完成当天的练习?

    有限资源尝试提高教学力

    由于考试成绩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指标,也逐渐演化成考试主导教学的趋势。教师在有限时间内,通常会舍弃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将主力放在与考试相关的部分。同时,为了提高成绩,教学的主要方法无形中偏向应对考试的指导。在面临提高分数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两难中,多数教师已经无力或无奈地放弃了后者。

    学生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单一学科老师侧重考试成绩,而是大多数学科的老师都给他们“考试重于一切”的感受。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于每次辛苦所学、所背的学科知识,即使忘了也不觉得可惜,因为努力已经换得了分数。学生在认知上有了“读书只为考试”的感觉。

    在教学时数少,课程臃肿下,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对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反馈,通常靠作业或阶段性的纸笔测验来评量,比如每教完一章或几章后进行单元化、纸笔的总结性评量(比如测验)。但总结性评量所隐藏的弊端,是错过了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认知、方法或态度上错误的机会。

    另外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的视角来看待纸笔测验的单元化、纸笔评量方式,对不具纸笔评量优势的学生来说,其实有其不公正的缺陷。然而即使这个缺陷广为人知,但在独中现有资源下,似乎也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

    教学评估重教务轻教学

    位处繁华城市,或华裔子弟比较多的城市,办校条件优越的学校都是家长首选。但碍于校地、课室等软硬体设备、教师素质、人数等局限,这些独中只能让班级学生人数最大化,一个班级理想人数是40人,极限是60人,学校就可能会安排50人以上的学生一起上课。这么多人挤在一个小课室,要每节课都能安静专注听讲学习,对师生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

    活动繁忙消耗精力虽然独中存在著应试教育现象,但不少独中也有很多非教学的教务活动,比如校庆、挥春比赛、运动会、教师节庆祝活动、筹款活动、才艺表演活动、体育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比如传承中华文化、发展多元智能等等。一体两面的是,这些活动或多或少也消耗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对于部分学习专注力比较弱的学生,影响更为显著,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显得更为浮躁,削弱了他们对学业的投入度。

    独中办校的特点之一,是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经历过多次的人事异动和政策变革后,很多学校都会不约而同,把重心放在基本的教务活动,比如教师是否准时到校、作业的批改是否如期完成、每学期作文的数量、考卷是否准时呈交等等看得到、可量化的教务。许多学校也就将这些教务列为教学评估的指标。

    这样的安排,是有其合理之处,并有善意动机。可惜的是,真正重要的课堂教学成效,因为缺乏专业人员及专业评估的条件下,往往就由这些教务指标来取代。长期下来,许多课堂上真正重视启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教师,往往会感慨评估结果竟然还不如专注完成教务的同事。在这种氛围下,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可能就会形成优势,而逐渐成为某些教师教学的主流思想。


    独中教育反思系列(2之1) 编辑:吴鑫霖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