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文:学习现场◢傅承得接地气语言 阐扬儒道思想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告别式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会员文:学习现场◢傅承得接地气语言 阐扬儒道思想

    傅承得鼓励年轻人,尝试认识这些先哲的智慧,不急着排斥抗拒,也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些经典都是“老古董”,毕竟这些智慧能够流传至今,经过无数学者之手还未被淘汰,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以及道理。因此,傅承得写这一系列文章,包括《如果孔子驾车》,也是希望能够给读者全新认识经书的机会,进而透过认识经书,去了解中华文化的起点……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为何要读经典,以及怎样读经典,长期以来都是文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这些问题,曾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西方当代文学中的两位学者,卡尔维诺和纳博科夫,前者直接用书名《为什么读经典》提出自己的意见,后者则有《文学讲稿》,讲解了西方文学名著,特别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及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但对于文学新手或者青年学子,或者普通读者而言,这些学者的说辞多少都有些离地,或难以效仿。因此,当今大部分读者在“为何读经”以及“怎样读经”的问题上,仍无法得到正解,加之实用主义概念普及当今社会,因此“经典是否实用”渐渐成为上述两道问题的副标题。

    现实的是,当今许多人在还未找到上述两道问题的答案之前,大家的偏见已然形成:经典就意味着枯燥乏味,假如非读不可,还得俨乎其然地硬着头皮尝试理解经典当中的“微言大义”,仿佛阅读经典,就是在剥夺人们的阅读快感。


    我国的中小学华语课本当中,收录不少古典文学,但这也渐渐变成某种反向提示,毕竟硬塞到面前的文章,总会令人抗拒!于是,尴尬局面发生,越是强调经典重要,闻者躲得越远,这也是为何许多学生会对于阅读经典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则不会深入去了解,当大家都不去了解,就容易陷入社会赋予经典的偏见,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打破这循环,唯有尝试改变大家对于经典的刻板印象,傅承得的散文《如果孔子驾车》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华语课本当中,用本土华语以及情境,向读者讲述先秦诸子的核心思想,以及经典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如果孔子驾车诞生经过

    傅承得1959年生于马来西亚槟城,198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尔后返马任教华文独中13年,又于马来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傅承得坦言,在他人生路上,影响他去接触经书最深的,便是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的傅佩荣。

    2004年,傅佩荣教授曾陆续到吉隆坡开设一系列有关儒家道家经典的课程,直到2006年傅佩荣教授才结束了在吉隆坡的课程。这段期间,傅承得逐渐认知到,学习经典对于理解人生意义有着极大帮助,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层的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本与起源。

    用了三年准备,傅承得在2009年也开始开设讲坛,导读经典。在导读经典的这段日子里,傅承得时常问自己,究竟千年前的经典与现在的我们,有没有关系?先秦诸子在他们的时代所表达的思想,来到当今又能够透过怎样的方式诠释出来?

    思来想去,傅承得发现,或许能透过本土的一些人事物,来比喻并诠释先人的智慧,再由本土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这样的方式兴许就能让当今本地读者更有共鸣,从而渐渐萌生对于读经的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下,《如果孔子驾车》也就此诞生了。

    除了《如果孔子驾车》,傅承得也创作了《如果孟子驾车》、《如果庄子驾车》、《如果老子驾车》系列散文,并收录在《回神》中。
    除了《如果孔子驾车》,傅承得也创作了《如果孟子驾车》、《如果庄子驾车》、《如果老子驾车》系列散文,并收录在《回神》中。

    规矩为何会被当今社会漠视?

    孔子曾言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傅承得认为,这句话当中的“天命”非常有趣,它可以视为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无论是古之学者还是当代读书人,傅承得觉得凡是受过教育之人,就必须为社会承担责任,取之社会,回馈社会,这就是一种使命。

    傅承得也说,社会并非由个体组成,而是群体,大家或许都曾想过要给下一代美好的未来,但这样的憧憬并非一个人足不出户,不问世事就能达成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尽己所能,把握机会,来给社会带来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傅承得会在《如果孔子驾车》写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没有舍我其谁的伟大司机,我们或许早已迷失方向。”

    “我们的人生当中,绝对有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理想和原则,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赋予人生意义的元素,是不能轻易被放弃的。”每个人在时间的长轴当中,必然会经历不少挫折,尽管这些事情曾让我们想过一了百了,但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的行动,是持续带着坚持负重前行。

    或许,这正如傅承得所说,相较于个人生命,理想才是支撑我们人生的桥梁,也是成为一个良好“司机”的要素。说到《如果孔子驾车》的“司机”,傅承得坦言,他会采用“驾车”这一比喻贯穿全文,最大原因在于“规矩”。

    驾车是需要守规矩的,我们生活在群体社会中,同样也要遵循道德规范,这也是孔子常说的“礼”。综观当今社会,违反交通规矩的司机多不胜数,不遵守礼法的人们比比皆是,身居高位者更大多无法以身作则,这些都是“不良司机”的“典范”。所谓“司机”,即是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保护“乘客”,带领“乘客”走上正轨。其次就是需要具备“方向感”,“司机们”必须知道最终的目的地在哪里,目标又在何方。而此处又回到前文提到的问题,我们要的未来是怎样的?

    “我之所以会以‘孔子驾车’来写这篇文章,就是想透过现实中能够看到的人事物,带出孔子所说的‘礼’,并借此引导读者们遵守所谓的行为规范。而一旦我们有能力成为了领导者,也就是文中的‘司机’,就要认知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因此遵守的行为规范也要更加严谨,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和未来才能渐渐走向正轨。”

    创作与读经相辅相成

    “如今大多的文学创作多从感性出发,着重情感,这样的文学自然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当中蕴含的‘智慧’在很多时候显得次要,经书多从理性出发,着重智慧,大多论及人性等议题,这是两者较大的不同。古往今来,许多事情也随着时间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都得到很大的进步,但人性却好似停滞不前,因此在我创作的时候,如何透过文字去引领人们走上正轨,成为了我写作的方向。”

    除了《如果孔子驾车》,傅承得也创作了《如果孟子驾车》、《如果庄子驾车》、《如果老子驾车》的一系列散文,并收录在《回神》这本散文集中。后来《如果孔子驾车》被收录于华文独中高三华语课本中。“古人驾车”的系列散文,用最本土的语句,将孔孟老庄的思想融入我们的生活,字里行间透露着先人的智慧,但又不让人感到厚重,这便是傅承得想要呈现出的效果,更可见读经之于他带来的影响。

    傅承得补充说,阅读经书使他思路清晰,这点也给他在写作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为他认为不清楚的文字来自不清楚的思路,肤浅的文字同样来自肤浅的思路,读经正是矫正思路的一道途径。作品收录在教科书,傅承得坦言并没有太多感受,他认为自己到了一定的年纪,对于这些成就早已没那么看重。早年的他在写作之时也不曾想过自己的文章会被收录在教科书当中,因为他深知,要收录到教科书当中的作品是需要满足许多限制条件的。但如今文章被收录其中,傅承得对此还是十分感恩,他感谢教科书编辑能够欣赏《如果孔子驾车》这篇文章,同时他也希望,可以透过这篇文章去影响每位年轻学生。

    傅承得认为,真正影响中华文化最深的,莫过于儒道两家,如果没有他们,或许中华民族早已陷入漫无目的的虚无主义,更遑论在千年前的乱世之中渐渐自强崛起。

    希望更多读者接触中华文化

    傅承得一直希望,无论是喜欢各色文学的读者,还是仍在学习的莘莘学子,都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本,尤其是儒家以及道家思想。傅承得认为,真正影响中华文化最深的,莫过于儒道两家,如果没有他们,或许中华民族早已陷入漫无目的的虚无主义,更遑论在千年前的乱世之中渐渐自强崛起。

    因此,傅承得也鼓励年轻人,尝试认识这些先哲的智慧,不急着排斥抗拒,也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些经典都是“老古董”,毕竟这些智慧能够流传至今,经过无数学者之手还未被淘汰,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以及道理。因此,傅承得写这一系列文章,包括《如果孔子驾车》,也是希望能够给读者全新认识经书的机会,进而透过认识经书,去了解中华文化的起点。

    “我常常这样形容:儒家和道家像是中华民族的两条水,儒家之水告诉我们如何适时向前,道家止水教导我们如何适时后退。综合来说,儒道两家之于我们,之于中华民族,就是一种进退之道。”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