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出入經典

文 文 文

傅承得:出入經典──孔孟不談愚忠愚孝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是路人甲乙丙丁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說法。但是,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和宋明理學著作等,並無此話出處。

孔子確實說過:“臣事君以忠”,為人臣子,應該以盡忠職守的態度來服事君主。然而,古文中的“忠”字,意思是“盡心盡力”。老闆付我們薪水,我們要盡心盡力工作。忠于人、事、物是美德,但非愚忠、死忠。

對于“忠”這件事,其實,孔子對他的上司是有所批判的。周武王減紂,以暴易暴,孔子說歌頌他的〈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魯昭公從吳國娶得同姓女子,孔子雖“不言君親之惡”,卻也隱含批判;魯國三家大夫在祭祖典禮中僭用天子之禮“舞佾歌雍”,孔子氣得大罵“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孟子表現得最為激烈。對于為人臣子的商湯放逐了他的君王夏桀,為人臣子的周武王討伐他的君王商紂,孟子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破壞仁德的人稱做賊害,破壞義行的人稱做殘酷;殘酷賊害的人稱做獨夫。我只聽說殺了獨夫商紂,沒有聽說殺了國君啊。他更主張為人臣子要有骨氣,“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向權貴進言,就要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樣子放在眼裡。

對于“孝”這件事,孔、孟都十分重視,因為它是實踐一切人際關係的起點,是美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是對的,然而,孔、孟都不主張“愚孝”,因為他們都不認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


只要是人,都會犯錯,所以孔、孟都認為父母也會犯錯。問題只在:父母犯錯時,為人子女的應該如何處理。孔子說“事父母幾諫”,發現父母將有什麼過錯要委婉勸阻;曾子學孝順,孔子說你犯錯時,父親用籐鞭打你就接受,用棍子打你則馬上逃跑,這才是孝順。此外,孔子有假設父親偷羊,孟子有父親殺人的故事,我們從中只看到孔、孟談親情的溫暖而非愚昧。

那麼,“君要臣死”這樣的話從何而來?最早出現在明朝中晚期,例如竟陵派文學家鍾惺《混唐后傳》:“俗諺雲,‘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小說家陳仲琳《封神演義》:“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為人臣子者,先以忠孝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吳承恩《西游記》:“八戒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都說是“俗諺”、“古語”或“常言道”,其實是胡說八道。

為了維護其“政治正確”,清朝皇帝為這些話推波助瀾。除了大興“文字獄”,同時也毫無忌怛的扭曲儒家思想為其所用,變儒家“民本思想”為“君本專制”,把儒學閹割成“奴學”。無知文人更是火上添油,如清初戲曲家李漁《無聲戲》:“諸公講的什麼話?自古道:‘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豈有做奴僕之人與家主相抗之理?”

詩人、文化人及出版人。1959年生于馬來西亞檳城,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出入經典

相关文章

傅承得:出入經典──多元思考

傅承得:出入經典──儒家七條件

傅承得:出入經典──道德DNA

傅承得:出入經典──人生,從真誠出發

傅承得:出入經典──任重道遠

傅承得:出入經典──“善”是動詞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