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出入經典

文 文 文

傅承得:出入經典──“善”是動詞

孔子的核心思想,涵蓋根本而完整的三個層次的意義,即:一、人性向善的“性善論”;二、擇善固執的“人道論”;及三、止于至善的“成人論”。而“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踐。易言之,孔子談的“善”,主要是在“禮法”與“情義”的層面,即在放下自我中心以后,來到人我互動的層面。

現代社會個人與功利主義大興,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見困難,利益衝突、機關算盡、是非頻仍、矛盾日深,煩惱、痛苦,乃至危險隨之而生。就算親如家人,我們也仍會面對親子、夫妻、兄弟姐妹或婆媳不和等所帶來的壓力。人際關係,正是現代人倍感生活壓力的重要來源。那麼,孔子如何教我們抒解人際的緊張關係和減低因之而來的無形但沉重的壓力呢?

真誠至關重要。一切的善,皆以真誠為根本,並以孝弟為起點,也即是以真誠的態度來孝順父母和友愛兄弟姐妹。一個真誠的人,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學習如何孝弟。與“善”相反的是“惡”,而一切的“惡”都來自不真誠。因此,惡行的起點是不孝不弟。尤其是孝,我們不能邊說自己孝順父母,邊行差踏錯或為非作歹。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善”,父母和師長經常教我們許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可以統稱為“善”,亦即與他人相關的美德。《大學》說“格物致知”——辨別他人與我的關係,就知道如何適當的去實踐對方與我之間的關係。例如,對方是我的父母,那麼適當關係的實踐就是“孝”。親子關係是一切人際關係的起點,因此“孝”是一切“善”﹙美德﹚的起點,稱為“百善孝為先”。

透過學習與辨別不同人際系而懂得應有的、不同的“善”之后,《大學》進而說“誠意正心”——保持意念的真誠與心思的端正。任何的善行,都必須透過誠意正心去實踐。例如,孝順父母要意誠心正,友愛兄弟姐妹也要意誠心正,然后踏出家門,對任何的人際關係如朋友、師生、上司和下屬、老闆和顧客等,都要意誠心正。能夠做得到,就叫做“修身”——修養個人的言行。能修身,進而才能齊家﹙規範家庭﹚、治國和平天下。這是儒家以“善”為生命核心的修養論。


然而,“善”是動詞,並非名詞,關鍵是懂得以后必須實踐,不能淪為知識或概念,只是紙上談兵而無具體行動。我們從小就透過家庭或學校教育,教導我們要“孝親敬老”和“尊師重道”。如果我們只在腦海中記得這八個字而沒有訴諸行動,考試可以拿A,但善行零分。當一個社會只重視考試拿A而忽略“善”之實踐,人際關係必然頻生磨擦,接著就是社會百病叢生。

或問:“我沒做壞事,所以我是好人。對嗎?”錯。沒做壞事只能說明你並非壞人,但無法證明你是好人。也有人問:“我有善心,但沒行動,可以嗎?”不可以。善心必須透過善行來驗證;倘無善行,如何彰顯你的善心?一如有孝心還要有孝行,否則如何稱之為“孝”?

詩人、文化人及出版人。1959年生于馬來西亞檳城,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出入經典

相关文章

傅承得:出入經典──多元思考

傅承得:出入經典──儒家七條件

傅承得:出入經典──道德DNA

傅承得:出入經典──孔孟不談愚忠愚孝

傅承得:出入經典──人生,從真誠出發

傅承得:出入經典──任重道遠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