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下载APP

出入經典

文 文 文

傅承得:出入經典──道德DNA

宗教與哲學必須回答兩大問題:宇宙與人生。前者包括宇宙生成論與本體論,例如天地萬物是怎麼來的?是什麼力量造成它們的出現?這當中又有什麼意義?后者包括人生這條路應該怎樣走,以及為什麼應該這樣走。因此,關于“人”與“人生”的探討,最后一定會觸及“人心”與“人性”的問題。

孔、孟認為“性善”,而且是“性向善”而非“性本善”。“向善”之性表示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力量,力量是動態的,有大小強弱,也可以培養。這種力量其實是一種潛能,即潛在的能力或力量,可以透過訓練而發揮。

生物都有生理基因,它是基本遺傳單位,用來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信息。意思是:如果這種生物的DNA是狗,它必長成一隻狗的外貌,並且行為表現都像狗:它喜歡啃骨頭、會吠會看門。

人也是生物之一,必然也有人的DNA,因此外貌上我們長成人的樣子。行為上呢?我們表現得像人嗎?這真是個大問題。首先要問的是:怎樣的行為表現,才合乎人的樣子?接著要問的是:為什麼是這樣子而非那樣子?

我們常說:某人“不像人”、他“人沒人樣”,其至說他“禽獸不如”。很顯然,我們對“人樣”有一些基本的、約定俗成的要求與共識。這些要求與共識,形塑自人類的傳統,而不同民族文化有不同的傳統。


中華民族文化如何看待“人樣”這件事呢?我們深受孔、孟思想的影響。“人樣”的來源是人性,孔、孟主張性善:人性向善。既然有此善性,“人樣”當然就是善人。廣義的“善”可以理解為“美德”;明確定義的“善”,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例如子女對父母適當關係的實現稱為“孝”,而百善孝為先。為人子女若不孝順,那就沒“人樣”、“不是人”。

所有人際關係的“善”,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我稱之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道德DNA”,那就是“真誠”。四書《論》《孟》《學》《庸》都談到做人要真誠,因為真誠是所有人際關係之“善”的起點。我們對任何人都要真誠,而真誠從對待父母與兄弟姐妹等至親關係開始。

易言之,如果不真誠,“孝”和“弟”﹙悌﹚就不存在或淪為空談。然后由此往外推廣,對朋友要信、對上司要忠、對下屬要有禮、對人要敬和恕等,都是在真誠的基礎上,發展開來的人際適當關係的實現。

對中華民族文化而言,抽掉了“真誠”這項道德DNA,中華民族文化就不存在。對華人而言,抽掉了“真誠”這項道德DNA,我們就不是華人。決定我們是不是華人的,不是我們黃皮膚黑眼睛的外表,韓國與日本人也是如此長相。決定我們是不是華人的,在于我們是否真誠。

再擴大而言,孔、孟認為決定我們能否真正成為“人”的條件,不是身份的貴賤,亦非財富的多寡,而在我們能否發揮與生俱來的“道德DNA”。富貴等世俗成就,從來就不是智者哲人要討論的重點;“成為人”﹙成人﹚才是。

同樣的,只要肯虛心學習,我們會發現古聖先賢都給后人莫大的鼓勵。孔、孟給我們的鼓勵是:就“道德DNA”或“道德起點”而言,人人生而平等。

詩人、文化人及出版人。1959年生于馬來西亞檳城,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

>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爱心
爱心

出入經典

相关文章

傅承得:出入經典──多元思考

傅承得:出入經典──儒家七條件

傅承得:出入經典──孔孟不談愚忠愚孝

傅承得:出入經典──人生,從真誠出發

傅承得:出入經典──任重道遠

傅承得:出入經典──“善”是動詞

mywheels